
最近,新西蘭正在經歷一場悄然的制度重塑。
許多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原則,正在被重新定義。
這一系列改變聲音不大但信息明確(quietly but firmly)。
而這次的焦點,集中在教育部長Erica Stanford身上。
![]()
01
最新:取消學校“條約義務”
最新的一個措施在今天宣布,政府決定取消讓學校董事會“落實《懷唐伊條約》”的規定。
這聽起來有點復雜?簡單說,就是學校家長委員會不用再背這個“歷史包袱”。
教育部長Erica Stanford稱,這么改是為了讓學校更專注“教好書”。
![]()
![]()
2020年工黨任期內,要求學校董事會(就是家長和老師組成的學校管理團隊)在中小學教育中,“解釋并履行”懷唐伊條約。
而今天呢?部長Stanford說,這對提升毛利孩子成績“沒有實際幫助”,反而讓家長們覺得不公平——“國家的責任,為什么讓家長來扛?”
Erica Stanford目前正在推進一項包含多項教育治理改革的法案,其中涉及第127條的修改——即界定學校董事會職責的條款。
現行法律中,董事會目標之一是“確保學校落實《懷唐伊條約》”。
最初的法案草案曾保留了這一內容。
但今天宣布,將會正式刪除這一條。
她說, 經過審查,政府認為“讓學校董事會履行王室在條約下的義務負責并不合適”。
Stanford強調,新法案仍將明確要求學校董事會“努力實現毛利學生的公平教育成果”。
如果家長要,學校仍必須“盡力提供毛利語(te reo Māori)教學”。
02
中小學新教綱被指“去毛利化”
此外,近期還有一個相當炸裂的動作:0-10年級新教綱草案的公布。
![]()
該教綱已公布,就被毛利人批判是在“抹掉”毛利歷史,在“重塑殖民視角”,種族主義要“復活”。
Te Mātaiaho是新西蘭教育部近年來為重塑全國小學至初中課程(Years 0–10)所設計的框架與教育哲學,是“新西蘭教綱(New Zealand Curriculum)”的核心結構與指導理念,是新版課程的總藍圖,規定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價值觀、以及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原版Te Mātaiaho定位為:以《懷唐伊條約》為基礎;強調mātauranga Māori(毛利知識體系)與te ao Māori(毛利世界觀);旨在讓課程更符合奧特亞羅瓦(Aotearoa,新西蘭)的本土身份與文化背景。
![]()
但根據毛利校長協會(Te Akatea)的批評,聯合政府近期發布的修訂版Te Mātaiaho大幅削弱這些內容:
刪除了大量毛利語與條約引用;
將“公平與卓越”作為核心,而弱化條約義務與本土文化視角;
因此被指責“去毛利化(demāorisation)”并重回“以歐洲殖民視角”的教育邏輯。
新西蘭毛利校長與教育領袖協會(Te Akatea)上周直球懟政府:這份小學課程草案“重殖民化”了教育系統,讓毛利人“徹底隱形”。
協會主席Bruce Jepsen對RNZ記者說,這草案刪光了毛利語詞匯,還把《懷唐伊條約》(新西蘭“建國文件”)的引用全砍了。
![]()
Bruce Jepsen
Jepsen點名批評社會科學部分:原來的“奧特亞羅瓦新西蘭歷史課程”以毛利歷史為核心,現在被砍掉不少,換成更多國際主題。比如,加了古羅馬、古希臘的內容。
Jepsen吐槽說這是“歐洲中心論”的余孽。
“毛利知識被擠到角落,歐洲體系成了老大……看起來像是在外國起草的,干脆別叫這個名字了,丟人現眼!”
![]()
多位毛利校長也批評,課程設計“失去了奧特亞羅瓦的靈魂”。
Cloverlea School校長Leiana Lambert說,草案里毛利概念少得可憐:“過去Te Mātaiaho以條約為核心,毛利知識(mātauranga Māori)能真正幫孩子學習。現在‘知識豐富’?誰的知識優先啊?”
![]()
Cloverlea School的校長Leiana Lambert(左)
03
“Aotearoa”這個詞“竟一次沒有出現”
更讓毛利利益團體感到驚訝的是,“Aotearoa”這個詞匯在新教綱中,“竟然一次都沒有出現”。
![]()
Aotearoa(奧特亞羅瓦)是毛利人對新西蘭的傳統稱呼,意思是“長白云之鄉”,源自毛利神話中航海者Kupe發現這片土地時的描述。
它本是文化符號,但近年來這個詞的使用在新西蘭變得火藥味十足。
Aotearoa的火藥味兒,本質上源于新西蘭“后殖民”時代身份危機:
毛利人占17%人口,他們認為自己歷史上受了壓迫;中右翼政府想“恢復平衡”,但被批“倒退”。
現在,用不用這個詞在新西蘭,就等于選邊站。
![]()
未來?隨著毛利人口增長(預計2050年25%),爭議可能升級,但也可能促成對話。
新西蘭教育工會(NZEI)稱這次課程推出“倉促且充滿歐洲中心主義”。
校長委員會主席Stephanie Madden批評道,新課綱“竟然連一次‘Aotearoa’(奧特亞羅瓦)這個名字都沒有提及”,同時忽視了毛利語的地位。
她指出,這份草案源自國家黨—行動黨聯盟(National–ACT coalition)的承諾,即要“重新平衡”上一版(工黨)以毛利歷史為主線的課程。
“刪掉這些內容,只會讓孩子們無法了解奧特亞羅瓦完整的歷史,也無法理解殖民化在當今社會的影響。”
“我們又回到了太平洋族群被抹去的年代。”一位教師如此形容。
新西蘭校長聯合會(NZPF)主席Leanne Otene也表示“感到震驚”。
“這份文件感覺像是從國外拿來的。”她說。
04
否認“種族主義”,明年起分階段投入使用
從10月28日教育部公布新的教綱草案,宣布開始接受反饋后,各類毛利利益團體的批判聲不斷。
但教育部長Erica Stanford不為所動,反而強調新教綱“知識密集”,是為了讓新西蘭孩子學更多有用的知識。
![]()
教育部否認新教綱“種族主義”,強調毛利語(te reo Māori)和毛利世界觀(te ao Māori)全程貫穿;社會科學課里,孩子會學毛利作為“tangata whenua”(土著居民)的地位、《懷唐伊條約》、Kīngitanga運動(毛利王運動),還有tūrangawaewae(歸屬地)和mana(威望)概念等等。
![]()
根據計劃,這份教綱在反饋修改后,將分2026、2027和2028三個階段逐步強制公立學校采用。
05
開始削弱教師工會的權力
教育部長Erica Stanford還在對教師工會“動刀”。
Erica Stanford周一宣布,采取措施“提升教師教育(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簡稱ITE)質量,重建公眾對教育系統信心”。
根據新方案:
教師培訓標準設定權將從教師委員會移交至教育部;
教師委員會的組成方式將被“重組”:從目前的7名由教師選舉、6名由部長任命,改為7名由部長任命、6名由教師選舉;
取消“由教師教育機構代表當選的席位”。
這些措施,其實是在針對教師工會。
新西蘭教師工會猛烈抨擊這一舉措,稱此舉是“赤裸裸的權力奪取(power grab)”,破壞教師職業的獨立性。
![]()
![]()
而Stanford表示,這些變動將在本月生效。
到明年,教師委員會成員還將從13人縮減至7至9人,其中僅有3人(少數)由教師選舉產生。
Stanford 稱此舉是為了“強化治理能力與專業性”。
此外,在Stanford的要求下,教師委員會正接受公共服務委員會(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的調查,原因是一份有關其采購與利益沖突管理的投訴。
ref:
https://www.rnz.co.nz/news/te-manu-korihi/577587/school-curriculum-will-perpetuate-racism-and-ongoing-inequity-in-our-schools
https://www.nzherald.co.nz/nz/politics/government-to-remove-requirement-for-school-boards-to-give-effect-to-te-tiriti-o-
waitangi/MMXQ5LBQZBEGRBFMJ7MJPBRZXM/
https://www.nzherald.co.nz/nz/politics/education-ministers-plans-for-teaching-council-a-power-grab-union-says/NWDRBPJBVJBRTGCSAD4B7U75L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