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一紙禁令,將包括關鍵DUV光刻設備NXT:1970i在內的半導體制造設備納入對華出口管制清單。禁令生效后48小時內,格力電器做出關鍵決策——全面取消相關荷蘭設備進口訂單。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總值21.8億元人民幣的合同迅速轉向國內供應商。北方華創與中電科48所承接了這份重任,更令人矚目的是,國產設備最終較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交付產線。這不是孤立的商業應對,而是一場精心布局的產業鏈協同作戰。
自主制造:從被動受限到技術突圍
半導體設備長期被海外巨頭壟斷的格局正在瓦解。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突破380億元,同比增幅超30%。
國產設備正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 北方華創的12英寸等離子刻蝕機已在多家晶圓廠實現穩定量產;中電科48所研發的高電流離子注入機通過頭部企業產線驗證; 中微公司介質刻蝕設備進入5納米工藝驗證階段。
![]()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些突破背后是中國半導體領域研發投入的持續加碼。2024年僅設備板塊研發支出同比增長45%,工程師隊伍規模擴大至2018年的三倍。從材料純度控制到精密機械加工,技術攻關正穿透整個產業鏈。
市場博弈:封鎖效應引發連鎖反應
荷蘭的出口管制恰似一柄雙刃劍。當ASML的DUV光刻機被限制對華供應,中國芯片制造企業加速啟動設備替代方案。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替代速度超出預期。格力訂單的轉移并非孤例,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企業2024年國產設備采購占比均提升15個百分點以上。這種轉變正在重構全球半導體設備競爭態勢。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阿斯麥(ASML)2024年財報中出現中國區銷售額28%的同比下滑,與其將之視為技術壁壘的成功,不如解讀為全球半導體生態重構的預警信號。正如中國高鐵從技術引進到全球領先的蛻變歷程,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已進入不可逆的加速通道。
![]()
圖片來源于網絡
格力訂單轉向的價值不僅在于21.8億的商業合同,更在于其昭示的產業規律:每一次技術封鎖,都在倒逼產業鏈向上突圍。當國產光刻機的金屬外殼在無塵車間泛著冷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機器的運轉,更是一條自主創新之路的延伸。
![]()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刻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進行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精密突圍——每一步技術迭代都在打破壟斷的壁壘,每一次設備交付都在重塑全球科技力量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