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曹磊
通訊員 王曉靜 王欣
圖片來源:張恒攝
一部電力發展史就是一座城市的勃興史。一座座巍然挺立的電塔、一根根穿越云海的銀線,織就了動能無限的堅強電網;一盞盞照亮時空的電燈、一群群篳路藍縷的供電人,點燃了璀璨星河的大城之光。
![]()
11月4日,“大城之光——百年武漢供電文化展館”在國網武漢供電公司啟幕。這座承載著城市記憶與行業精神的展館,以逾千平方米的厚重空間、八百余件跨越時代的珍貴展品,系統梳理了武漢供電事業自萌芽初生到巍然成勢的百年征程,再現了一部從無到有、由弱至強的武漢電力發展編年史。
![]()
步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深沉雄渾的人物群雕,凝鑄了武漢電力史上熠熠生輝的身影——從晚清洋務名臣、湖北電業倡導者張之洞,到新中國成立后武漢首位電力工人出身的廠長彭仰欽,他們如歷史坐標,串聯起供電先輩們從篳路藍縷的拓荒創業,到新時代砥礪前行的先鋒群像。
整座展館以時間為軸,鋪陳“水火既濟,漢電之源”,“敢為人先、大城之光”,“初心如炬,鐵軍之路”,“務實爭先,奮進之程”四大歷史篇章,借助實物陳列、場景復原與數字互動等多元展陳語言,勾勒出從早期簡陋電力設備到現代智慧電網的恢宏演進圖譜。
![]()
開館儀式于當日上午舉行。儀式禮成,一批為武漢供電事業奉獻畢生的老供電人作為首批觀眾緩步而入。他們在各個展區前久久駐足,凝視著承載歲月印記的展品,時而凝神傾聽講解,時而陷入沉思、交流感慨,仿佛時光倒流,重回那段艱苦奮斗、揮灑熱血的燃情歲月。
曾任武漢供電局局長的徐邦興,自1957年研習電力專業起,便將一生融入這片光明事業。作為歷史親歷者,他動情地說:“眼前這些泛黃的老照片與工作記錄,將我拉回到當年參與電網建設的日日夜夜。”徐邦興說,武漢電網從寥寥數條線路起步,到現在有力支撐今夏突破1800萬千瓦時的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其間凝聚了幾代供電人的心血與汗水。“這座展館,將武漢電力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實體化、具象化,它不僅是歷史的濃縮,更在提醒我們,勿忘來路,傳承電力行業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精神血脈。”
![]()
在沉浸式的參觀中,這些老供電人不禁觸景生情,自發擔當起“講解員”,向隨行的青年員工娓娓道來展品背后那些塵封卻鮮活的故事,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匠心傳承。
展館二樓,一張頗具時代印記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它記錄了20世紀70年代成立的武漢“三八”女子帶電作業班,這群被贊譽為“降服電老虎”的“鐵姑娘”,其颯爽英姿曾作為封面,登上《中國建設》雜志英文版,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電力女性的非凡勇氣。
![]()
年過七旬的何宗卿,作為變電工區三八帶電作業班的首任班長,站在照片前端詳良久,目光深邃。“那一年,我23歲。”她指著照片回憶道,“當時我們從各班選拔出最優秀的女工,組建了武漢首個變電女子帶電作業班,肩負起全市變電站的帶電作業任務。”她坦言,那時作業危險系數極高,“順著云梯爬近高壓線時,強大的電場讓汗毛瞬間豎立,必須屏息凝神,一鼓作氣抓住電線進入等電位。”言語間,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無畏與擔當。
“親愛的征舟,我們要把我們的愛用到革命工作上去吧。”展柜中,一封封泛黃的家書,默默訴說著電力工人邱加恩“一生守一事”的動人傳奇。1968年,31歲的邱加恩響應組織號召,作為青年骨干投身丹漢線馬口變電站的建設。該站是丹江口水利樞紐的關鍵電力配套工程。電站建成送電后,為保障其穩定運行,他毅然放棄返城機會,與新婚妻子長期兩地分居,在深山變電站孤獨堅守三十載,用無數封書信寄托綿綿相思,也將畢生精力獻給了他所守護的光明。
![]()
實物展區同樣承載著歲月的沉淀,依次陳列著從早期到當代的各型計量表計,以及自1935年既濟水電公司延續至今的電費收據、保證金單據等歷史物件,每一件都是時代變遷的無聲證言。據悉,該區域未來將化身多功能廳,用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歷史空間持續賦能企業文化傳承。
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百年武漢供電文化展館的落成開放,不僅為城市增添了一處銘記電力發展史的重要窗口,也為公司員工教育培訓開辟了新的精神陣地。它必將激勵后來者,在薪火相傳中不斷推動供電事業繼往開來、創新前行。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