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響原創 · 作者|呂玥
從短視頻興起沖擊圖文內容,到小紅書等生活分享社區崛起,這幾年用戶日常“刷”的APP幾經更迭,社交內容平臺的競爭格局也早已悄然重塑。
在這場持續的變局中,微博這個曾經的輿論主陣地,卻逐漸顯露出一種結構性困境:對外看,平臺整體競爭力不足,聲量呈下行趨勢,外界對它的關注度與新鮮感都在減弱;向內看,平臺內容主要由明星與大V驅動,逐漸成為品牌曝光、事件營銷或危機公關的“信息公告板”,而不再是用戶記錄生活、交流日常的“社交棲息地”。
事實上,微博的體量依然龐大,截至今年6月其MAU達到5.88億,DAU為2.61億。所以其核心問題并非是流量焦慮,而在于這座龐大樓宇的“人居體驗”正在下降:用戶在用微博,但停留的理由變少了。
革新成為了必然。在2025微博V影響力大會上,微博宣布啟動一系列產品與生態的系統性升級。這不僅是功能層的更新迭代,更像是一場針對平臺“中年危機”的結構性手術——以產品結構重構和內容生態激活為雙主線,微博正試圖重新找回自己的差異化定位與生長節奏。
![]()
微博運營高級副總裁曹增輝
產品重構:“三流合一”背后的平衡術
作為同時承載資訊傳播、社交連接與公共討論等多重功能的獨特存在,微博的產品架構是一個由“推薦流”、“關注流”與“熱點場景”構成的精密系統——推薦流是算法驅動,負責“效率”,核心是讓用戶看到多元內容;關注流是社交驅動,負責“關系”,主要讓用戶看到熟人、維系情感;熱點場景則是事件驅動,這是微博持續保持開放的輿論場與爆發力的關鍵所在。
![]()
這套體系的復雜性,定義了微博區別于所有純興趣推薦或純內容資訊平臺的獨特價值,但也意味著微博的困境必須放在這個三元對立的框架下審視。
推薦流的革新是此次升級的核心戰場。
過去微博的推薦流算法邏輯單一、透明度低,易導致信息同質化,低質內容混雜其中。同時平臺將完全不同形態與消費深度的內容逼入了同一個流量競技場,結果是圖文和社區討論被高感官刺激的熱點與短視頻“淹沒”。
針對以上問題,微博首先微博是將“推薦流”設置為了首頁默認界面。看似是簡單的小調整,其實是平臺意在增強用戶“這里總有新東西可刷”的認知,吸引用戶更愿意停留在推薦流里看內容。
其次,更深層的變革還在于推薦邏輯的重構。
微博不再單一依賴興趣畫像去推薦內容,而是構建了一個“社交 + 興趣 + 熱點”三引擎的動態平衡模型。興趣引擎負責實現個性化,社交引擎為內容賦予“人”的溫度,熱點引擎確保平臺維持其作為輿論場的基礎爆發力。這是一個要兼顧“廣度”、“溫度”與“時效”的復雜設計,也是種非常努力的內容自洽,核心是為了避免某一維度膨脹而導致的內容單一化。
同時微博也將推薦機制從單純的內容匹配,進化為了“基于關系的內容分發”。算法試圖通過挖掘用戶真實的社交關系網絡,將可信的社交信號注入分發邏輯,去提升互動的意愿與質量,實現信息在熟人及同好間的有效、溫暖傳播。
根據微博運營高級副總裁曹增輝在大會上披露,在推薦流升級后,今年第三季度首頁推薦流的DAU同比提升了30%,其中興趣內容的消費量同比增長24%。
AI大語言模型與多模態理解能力的引入,則為這場改革提供了底層的技術支撐。
其關鍵作用,一方面是在于“讀懂內容”,從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內容形態抽取出通用語義,更精準識別內容意圖與價值;另一方面在于“讀懂人”,理解用戶即時情緒與長期偏好,同時用外部信息持續去探索用戶的潛在興趣。兩相結合,可直接減少標題黨、搬運內容的誤推薦,提高長尾、深度主題的匹配度。
在以推薦流為核心革新的過程中,微博對“關注流”的保留與強化就顯得更為理性。
微博早期就曾面對保留社交屬性或是專注于媒體平臺的抉擇。若徹底倒向媒體化,雖在短期內獲得更高內容分發效率,但用戶忠誠度與長期價值將遠低于具備社交關系的平臺。這是微博在發展中已驗證過的結論。
因此,目前微博保留“關注流”作為用戶可以自由切換的“第二主頁”,為用戶保留了一片關系的自留地,守護了產品中最寶貴的信任與熟人感,也是保證了創作者與粉絲建立深度聯結、形成“鐵粉”關系的基礎,還承載了平臺長期積累的真實社交網絡。
作為微博獨特優勢的“熱點場景”此次也進行了升級。
此前,有限的熱搜榜單容量與極快的更新速率,將復雜的公共議題壓縮成一個個轉瞬即逝的標簽,用戶很容易錯失信息。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用戶稀缺的已經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的語境、脈絡與意義。所以此次微博首先強化了熱搜主榜的公共性與價值導向,同時設立了社會、娛樂、生活等更多垂直領域分榜,將單一的“熱搜”入口,擴展為流一個熱點系統矩陣。熱搜榜詞條的落地頁也會有AI介入去自動歸納核心矛盾和梳理多方立場、折疊重復與低質內容。用戶也可實現個性化追問,沿著自己感興趣的路徑向下挖掘。
同時微博也將“熱搜”和“熱點流”整合為“發現頁熱點場域”,讓長尾的深度分析、垂類創作者的專業解讀、普通用戶的真情實感,都能在這個生態中找到位置并獲得曝光。據曹增輝介紹,熱點流在完成升級后,今年三季度其整體流量也同比提升了15%。
![]()
縱觀微博此次產品重構,其精妙之處不在于開發了多少新功能,而在于對“三流”底層邏輯的重新編排與有機融合,在于讓信息流重新成為連接人與人情感與思想的河流。這是一次在算法效率、人際溫度與公共價值之間尋求平衡的挑戰。
修復創作“金字塔”,內容生態再度激活
產品層的升級,決定了微博的內容呈現和流動方式能否煥然一新;內容生態的升級,則決定了平臺內部的生命力能否被重新激活。
算法的效率終將回到一個更本質的問題上——誰在發聲、誰被聽見、誰能生長。微博在內容生態上的革新升級,也是一次持續“去中心化”和豐富內容金字塔架構的挑戰:既要穩住頭部創作者的影響力,又要讓中小創作者與普通用戶重新擁有可見性。
微博將首要著力點放在了內容生態的源頭即創作者層面。
微博的內容獨特性建立在“大V文化”之上,這套體系在早期為平臺匯聚了巨大的聲量與影響力。但長期以來也出現了生態失衡的問題,頭部創作者憑早期紅利形成強“馬太效應”,中腰部創作者普遍面臨“成長天花板”。
微博的應對策略并非簡單的“劫富濟貧”,而是一場更為精細的、旨在“重構影響力結構”的系統工程。
關鍵一步是對“影響力”定義進行重新校準。此次微博對金橙V體系進行了升級,它打破了過去創作者等級成長僅看轉、評、贊等互動量的單一評價維度,轉而將“深度閱讀行為”等體現用戶真實停留與思考的指標納入評估體系。
![]()
事實上平臺上存在大量“沉默的欣賞者”,他們不熱衷于互動,但會為優質內容投入寶貴的時間與注意力。這一轉變實質上是平臺將影響力從“聲量邏輯”部分轉向了“價值邏輯”,讓能引發深度思考的內容獲得應有回報,強化生態中的理性與信任成分。
體系的升級已帶來了明顯效果,根據微博運營高級副總裁曹增輝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9月,金字塔頂端的金V保持在1.8萬人的規模;次一級的橙V大幅增長至10.7萬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57%。
![]()
與此同時,商業化體系的革新為生態注入了持續動力。根據大會上公布的策略計劃,微博將從四季度起完善KOL廣告體系,并持續加大廣告共享計劃投入。這些舉措直指創作者的核心訴求——降低變現門檻,使其能更專注于內容創作本身,而非生存壓力。
對于微博的“招牌”大V們,微博則會推動差異化運營:通過鼓勵跨領域創作增強“活人感”,探索明星化路徑助力破圈,并整合文娛、體育、科技等行業資源促成跨界合作。微博更期望頭部創作者能擔當“品質標桿”,以其權威性與專業度,提升整個平臺的內容水準與公共話語質量,以及對外的影響力。
![]()
當然一個健康的內容生態,并不能僅依賴于職業或半職業的創作者。微博最深層的活力源泉,始終源于海量普通用戶未經修飾、充滿“人味兒”的日常分享。
然而過去在追逐流量效率的過程中,真實瑣碎的生活記錄與即興表達,逐漸被熱點資訊和娛樂內容邊緣化,“真實”與“低質”的界限也日趨模糊。為此,微博此次將UGC提升至戰略高度,意圖系統性地喚醒普通用戶的表達意愿。
具體策略上,平臺采取“興趣引導+流量激勵”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算法加大對優質UGC內容在推薦流中的分發力度,重點向中長尾創作者傾斜曝光資源;另一方面,從內容生產到分發推廣實現全鏈路支持。數據顯示,這一系列舉措已推動今年第三季度UGC內容生產量環比提升20%。
在內容加速被AI生成與商業模板侵蝕的當下,真實、鮮活的用戶表達正成為微博最珍貴的稀缺資產。只有當用戶愿意主動表達,平臺才能真正從“信息廣場”進階為“生活棲息地”,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守住其獨特的生態壁壘。
不論是對創作者結構重塑,還是激活UGC生態,平臺要關注的還有一個核心點:明確清晰的內容質量標準與穩定的價值導向,確保優質內容能夠被持續識別、放大并形成良性循環。
這也是微博推出“質量模型”與“熱文模型”的目的所在。其中,“質量模型”承擔著定義平臺“何為好內容”的核心功能,它通過多維度指標對內容價值進行量化評估;“熱文模型”則為創作者描繪出一條從“優質”到“熱門”的可預期成長路徑。根據大會上數據顯示,基于這兩大模型的協作,微博識別并去除低質內容,釋放了21%流量,識別并打散分發同質內容,釋放了12%流量。
![]()
同樣的價值理念在視頻賽道的布局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微博的視頻不是短視頻平臺的“模仿版本”,其長在社交關系和實時討論里,天然帶有“語境”和“觀點”的溫度;所以聚焦、加強中長內容的激勵產出,也是在延長停留,延長信任,讓微博能夠在短視頻時代找到自己的節奏。
于是,此次大會上微博將視頻分發邏輯從“播放量主導”切換為“觀看時長主導”,明確平臺著重助推能夠持續吸引用戶注意力的深度中長視頻內容。配合這一轉變,微博還發布了藤蔓計劃和沸騰計劃,給到優質視頻內容創作者以現金和流量激勵。
![]()
站在行業視角審視微博的這次全面革新,其價值正在于“艱難”與“可貴”之間的深刻張力。
這場系統性重構的“艱難”不容小覷。它遠非一次簡單的產品迭代,而是一場需要在多重矛盾中尋找平衡的長期考驗。每一組關系的調整,都意味著對既有流量分配邏輯的顛覆,都需要克服路徑依賴帶來的巨大慣性。
“可貴”之處恰恰在于微博有直面這種復雜的勇氣。作為少數穿越多個互聯網周期的平臺,微博此前就曾經歷過內容生態中空的問題,解決后即迎來了二次崛起。這些寶貴的制度記憶與應變能力,使其具備持續自我刷新的基因,更足夠證明微博有成熟的自我革新能力。
微博此次升級其實也是對一個共性命題的探索:在算法主導、內容飽和的時代,一個基于真實社交關系的公開平臺,能否通過重構產品邏輯、再造生態活力,找到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微博自身的未來,也將為面臨相似困境的成熟平臺提供重要參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