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一城文脈
知古今春秋
今天18:20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
《文脈春秋》欄目
將帶大家走進環太湖西部文明的緣起
無錫宜興
這里是環太湖西部文明的緣起,震澤煙波,天目余脈,延續著7000年前的農耕智慧。
這里是蘇東坡求而未得的“桃花源”,山水環繞,洞奇茶香,勾勒著“買田陽羨吾將老”的歸隱生活。
這里是淬煉千年的陶都古城,紫玉金砂,一壺風雅,鐫刻著化土成金的傳奇。
文化薈萃,紙墨江南。壺中見天地,書畫藏古今。
這里是無錫宜興。
![]()
“氿”是宜興的城市標簽
“氿”,《辭海》中注解為“用于地名,東氿、西氿,湖名,均在無錫宜興”,這個字,是這座城市的標簽。
![]()
發源于三省交界處的荊溪,自西向東蜿蜒流淌,如串珠般串連起西氿、團氿、東氿三個重要水域。宜興城,就坐落于團氿與東氿之間。
從團氿到東氿,由六條河流相連。一旦洪水來襲,六河共分水勢,于東氿匯合后流入太湖。水過城而不淹,讓宜興如一片荷葉,安然“漂”在水上,也形成了宜興“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獨特格局。
![]()
約7000年前,宜興人就吃上了大米飯
烏米飯,宜興重要的時令美食。
每到春天,宜興南部山區的南燭葉剛長出嫩芽,人們便開始采芽榨汁,待烏黑的汁水把糯米浸透,上鍋蒸熟。制作好的烏米飯烏黑油亮,吃的時候撒上一些白糖,這便是宜興人春季限定款的“甜蜜執念”。
![]()
利用時令風物,把米做出新奇吃法,是宜興人“應時而食”的智慧。事實上,早在新石器時期,這里的人們就已經吃上了大米飯。
西氿向南2公里左右的駱駝墩遺址,出土了2000多粒炭化稻米,是約7000年前人工馴化稻谷的遺存。同時,這里還出土了最具特色的文物——平底腰檐釜。它底部平穩,可隨處放置;寬大的腰檐既能架在陶灶上阻隔灰燼,又能防止沸騰的食物溢出澆滅火源。
![]()
目前,宜興已發現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涵蓋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完整展現了環太湖西部文明的演進。
蛟橋:千年不變的中心位
不到6點,老城中心的青云菜場已熱鬧起來,城南山上的竹筍、城北圩田的糧食、城西池塘里的魚蝦,還有城東瀆上的蘿卜、水芹,新鮮水靈,等待食客們挑選。
![]()
宜興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適合作物生長。“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貌分布,使宜興物產種類繁多。
各種各樣的物產沿著蛟河運到宜興城內,其中最熱鬧的地方,就在青云菜場附近的蛟橋。
昔日這里商鋪林立,南來北往的客商在此互通消息、交易貨品,衣食玩用一應俱全。
![]()
蛟橋自東漢起便是宜興地標。如今,貫穿南北的街道與穿城而過的蛟河,共同構成古城十字形軸線,而蛟橋始終穩居軸線交匯的繁華中心,千年未變。
這個神獸有點丑
南京博物院,一件西晉時期的鎮墓祛邪器物,成為年輕人拍照打卡熱點。它面目猙獰,雙手外推,寓意“驅邪避祟”,被年輕人做成表情包,表達“遠離壞事”的心愿。
![]()
這件丑萌的文物名為“西晉青瓷神獸尊”,是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出土于宜興周氏家族墓,緊鄰老城中心的周王廟。周氏家族墓和周王廟共同彰顯著1700多年前,宜興周氏家族的顯赫功績。
周王廟正殿內有一塊被稱為“三絕碑”的石碑,由陸機撰文、王羲之書寫,記載了周家的事跡,是探究宜興歷史的重要切口。
西晉中后期,時局動蕩,宜興人平西將軍周處之子周玘多次組織民間武裝力量,平定江南叛亂,為東晉定都南京提供了條件。為表彰周氏“興義兵,定江南”的功績,陽羨縣升級為義興郡,后改稱宜興。
從西晉到明代,中央政權數次南遷南京、杭州,宜興處于南京與杭州的中間位置,是護衛京畿的關鍵所在。
回蕩在宜興人舌尖的“岳家軍糧”
據《岳氏宗譜》記載,岳飛后人已在宜興生活800多年。公元1129年,金軍攻占建康,直逼政治中心臨安。宜興作為拱衛臨安的重要屏障,成為岳飛駐兵設防之地。
岳飛在宜興14個月,與金軍交戰數百場,護衛了臨安的安全,岳家軍也迅速發展壯大為威震四方之師。
![]()
這段歷史不僅銘刻于遺跡之中,更回蕩在宜興人的舌尖上。葷油糕,便是其中最生動的滋味。
制作葷油糕,需將糯米浸泡24小時,陰干后炒熟,研磨成粉,與豬油、糖混合成糕后,切成1毫米左右的薄片,入口即化。當年岳家軍行軍艱苦,這種高能量、易攜帶、耐儲存的糕點成為理想軍糧。
800多年后的今天,葷油糕已成為宜興人節日慶典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甜蜜的葷油糕,寓意步步高升;夾上紅包,寓意財源滾滾;插上松柏枝,寓意健康長壽。
![]()
600多年前太湖西岸的“人工導航”
宜興城東20多公里的周鐵鎮,緊鄰太湖西岸。明清時期起,這里的天空便常有風箏翩躚。
![]()
周鐵人喜愛串放風箏,一串可掛10~20只。白天,他們在風箏上掛鷂笛,風越疾,聲越響;夜晚則放鷂燈,鏤空燈體下置紙引火,內置木塊可燃二三十分鐘。風起時,火星從網孔吹落,煞是好看。
事實上,周鐵風箏并非僅為觀賞,明代起便承擔著太湖西岸“人工導航”的重要功能。
![]()
來自安徽南部、浙江北部和宜興山區的山貨沿著河道運到周鐵,經由太湖銷往無錫、蘇州、上海。平原地區的稻米、棉紗也由太湖入周鐵,轉運到內陸山區,形成“山貨下湖、湖貨上山”的雙向流通。
作為連接太湖西岸內陸腹地和太湖航運網絡的物流樞紐,周鐵鎮推動了宜興及周邊城市的貿易發展。
東坡先生的宜興“置業夢”
宜興市博物館珍藏著一封940多年前蘇軾呈給皇帝的表文拓片。文中寫明他已在宜興置地,希望皇帝恩準他回宜興歸老。
![]()
北宋嘉祐二年瓊林宴上,蘇軾與宜興籍進士蔣之奇立下“卜居陽羨”的雞黍之約。熙寧六年他初訪宜興,即被此地山水深深吸引。東坡先生有180多篇詩詞文章涉及宜興,記錄著這里的風物人情,視這里為歸老之所。但不幸的是,因途中染疾,東坡先生病逝于離宜興僅50多公里的常州孫氏舊宅。
![]()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如今,東坡先生的田地房舍猶在,他筆下的歸隱生活也成為后世文人的向往。
一把壺走向世界
17世紀的歐洲貴族,熱衷在庭院中建造一種特殊的亭子,專門供放紫砂壺,再放一些茶葉來招待客人,成為貴族社交的一種禮儀。
宜興城南的青龍山與黃龍山,是紫砂泥的主要產地。這種深藏于沉積巖夾層中的泥土,歷經億萬年風化而成。
紫砂由一個又一個團粒組成,團粒與團粒排列在一起,銜接的地方會形成相對較大的氣孔。當紫砂在960~1000℃的高溫淬煉,團粒中的礦物質被燒化,留下小氣孔。兩種氣孔構成了紫砂器物內部的雙向氣孔結構,使宜興紫砂透氣不透水,最大限度鎖住茶葉的香氣,延長茶湯保鮮期。
宜興水陸通達,毗鄰南京、杭州,經太湖可抵蘇滬,四方文人墨客常聚于此,他們積極參與紫砂的設計創作,推動其從樸拙日用器具蛻變為精致小巧的“掌上珍玩”。
16世紀末,紫砂壺經寧波、泉州、廣州等港口,沿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亞,被譽為“東方陶器”。
今天18:20分
記得鎖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
《文脈春秋》欄目
一起走進環太湖西部文明的緣起——無錫宜興
![]()
來源:央視一套
編輯:張靜
封面:嚴琳
校對:李倩
責編:楊珍
點贊+轉發
分享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