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頭之下的馬斯克,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年輕的“火星狂人”了。
這兩天阿權無意中看到了馬斯克最新的訪談節目,突然發現馬斯克老了好多。
![]()
訪談中的馬斯克沒有當年的熱情,只剩掩不住的疲憊,語速遲滯,笑容勉強,連眼角細紋都似裹著卸不掉的重壓。
那個曾讓眾人信服的“技術萬能”神話,為何漸漸褪色?他的“衰老”到底是歲月痕跡,還是理想崩塌的信號?
![]()
最近刷到馬斯克再上《喬?羅根秀》的片段,很難不感慨一句“物是人非”。
曾經那個在鏡頭前眉飛色舞談火星殖民、星鏈計劃,眼神里滿是“改變世界”篤定的“硅谷狂人”,如今卻透著掩不住的疲憊。
采訪中的他語速明顯慢了半拍,笑容帶著幾分勉強,尤其是眼角的細紋在鏡頭下非常明顯,不像54歲,倒像是64歲。
![]()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專家的話,說他在“急速衰老”,把原因歸結為壓力、爭議和權力旋渦的裹挾。
但要是只把這當成一段“成功人士不堪重負”的狗血劇情,未免太淺了。
馬斯克的“老”,從來不止是生理上的歲月痕跡,更是他親手搭建的“技術神話”,在現實面前開始剝落的信號。
![]()
早年間,他確實配得上“理想家”的標簽,把電動汽車從“小眾玩具”做成主流,讓“新能源”不再是紙上談兵。
SpaceX一次次突破火箭回收技術,把太空探索的成本拉到新低點,甚至讓“普通人去火星”從天方夜譚變得似乎觸手可及。
那時候,大家愿意相信他是“超越時代的工程師”,覺得只要有技術和資本,就能突破所有邊界,不管是物理上的太空,還是社會層面的規則。
![]()
可慢慢才發現,馬斯克也沒跳出“凡人的執念”:他想把這種“技術萬能”的邏輯,套用到更復雜的領域,比如政治。
其實仔細看,馬斯克對政治的態度,從一開始就帶著“資本附庸”的功利。
他不是真的關心某個政策的對錯,而是把政治當成“為自己的商業版圖鋪路”的工具。
最明顯的就是收購推特(現在叫X),當初他花440億美元買下這個平臺,嘴上說要“捍衛言論自由”,可實際操作里,卻把它變成了右翼聲音的“擴音器”。
![]()
![]()
![]()
解封特朗普的賬號,對保守派言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暗中調整算法,讓偏向自己立場的內容更多曝光。
他以為掌控了流量入口,就能左右輿論,進而影響政治走向。
結果推特的廣告收入暴跌,用戶流失不少,連他自己都被卷進“操縱輿論”的爭議里,反而成了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
而在政治圈他也不被待見,根本因為還是他在政治陣營里的“搖擺”。
![]()
“左右逢源”這個詞,用在馬斯克的政壇活動最合適不過了。
早年靠民主黨推動的新能源補貼,讓特斯拉在初期站穩腳跟。
后來覺得拜登政府對特斯拉不夠“關照”,又轉頭罵民主黨“打壓創新”。
看特朗普勢頭猛,就砸2億美元支持,還想跑到白宮“指點”內閣人事安排,結果人家根本沒把他當回事。
該削減的特斯拉補貼一分沒少,他推薦的人也沒一個真能進核心圈。
![]()
所以后來又跑去捧德桑蒂斯,可德桑蒂斯在競選里一敗涂地,他又灰溜溜地回頭找特朗普修復關系,轉頭又因為“大而美法案”的利益分歧跟共和黨鬧僵。
這哪是“左右通吃”,分明是“左右都沒討好”。
說到底馬斯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他以為政治跟搞技術、做企業一樣,只要有足夠的資本和“算法”,就能算出最優解。
可政治從來不是“重力公式”那樣的精確科學,里面摻雜的是人性博弈、利益平衡,還有百年積累的權力結構。
![]()
他想把政治“私有化”,當成自己商業帝國的“后花園”,結果反而被政治的復雜性絆了個正著,判斷力越來越偏,之前引以為傲的“技術遠見”,也開始被爭議淹沒。
再說說他在中美之間的“兩難”,馬斯克的企業,幾乎是深度綁定了中美兩個最大的市場。
特斯拉的上海工廠是它全球產能的“壓艙石”,中國市場貢獻了特斯拉近三分之一的銷量,供應鏈更是離不開中國的制造業基礎。
可另一邊,SpaceX跟美軍的合作越來越深,星鏈系統被用于軍事領域,還被美國政府要求“排除中國元素”,甚至因為星鏈援烏,引發了“技術是否中立”的國際爭議。
他想兩邊下注,既吃中國市場的紅利,又抱美國政府的大腿,可現實是“兩頭都不放心”。
![]()
中國這邊不會完全信任一個“隨時可能被白宮調度”的科技老板,畢竟技術背后的政治風險誰都不敢忽視。
美國政界呢,又總拿“馬斯克太親中”說事兒,動不動就查特斯拉的供應鏈,質疑他的“忠誠度”。
這種“夾縫”,其實是全球化時代很多科技巨頭的困境,但馬斯克的問題在于“太投機”。
哪邊都想拉他,哪邊又都不想完全信任他。
![]()
現在再回頭看馬斯克的“蒼老”,就明白那不是簡單的“累了”。
而是他一直信奉的“技術治國”幻覺,開始崩塌了。
他曾經以為,只要有足夠的錢、足夠先進的技術、足夠大的流量,就能改寫世界的規則,甚至“定義未來”。
可現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再厲害的工程師,也解不開民主制度里的利益糾纏,再強大的資本,也撬不動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再先進的技術,也躲不開地緣政治的暗礁。
![]()
我們以前總愿意把“未來”托付給這樣的技術精英,覺得他們能超越世俗的復雜,用理性和創新解決問題。
可馬斯克的經歷告訴我們,技術精英也是凡人,他們也會有貪婪、有執念,也會犯“想當然”的錯。
他的“衰老”,更像是一個信號:我們該醒醒了,別再把“改變世界”的期待,都壓在某一個商業大佬身上。
技術能改變汽車的動力,能把衛星送上天,卻改變不了人性的復雜,也替代不了對規則的敬畏。
![]()
未來馬斯克或許還會繼續折騰,特斯拉、SpaceX也還會有新動作,但那個“無所不能的火星理想家”,大概率是回不來了。
而他的故事,也給所有科技精英提了個醒:技術是工具,不是“萬能鑰匙”;資本是助力,不是“通行證”。
想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走得遠,光有技術和錢不夠,還得懂邊界、知敬畏,少一點“操控欲”,多一點“平常心”。
畢竟真正能走得遠的,從來不是那些想“征服世界”的人,而是那些懂得“順應規律”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