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將于2026年4月至7月在溫州舉行,包括北京園等12個省市城市展園、意大利米蘭園等11個國際城市展園、杭州園等11個浙山浙水展園在內,共計34個城市展園落地溫州園博園。“我們要建的,是一座獨一無二、只有在溫州才能體驗到的北京園。”北京園總設計師夏成鋼的這句話,道出了北京園的核心理念。這座占地約5000平方米的展園,面對18米高差的復雜地形,通過謝靈運文脈的系統挖掘和生態固坡等創新技術,探索出一條從“符號復制”到“文化對話”的新路徑。
![]()
溫州北京園效果圖:入口園門。
溫州園博園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
背靠山、前面湖、門屏櫻花堤,在溫州園博園仙門山北坡,北京園與上海園、蘇州園、廣州園一起,共同組成中國經典園林城市展園區,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之姿,向經典致敬。
近日,記者走進正在緊張施工中的北京園,一幅精美的園景藍圖吸引我們的目光,只見山水蔥郁,樓臺參差。眼前的工地將如何變成畫境園景?這一幅幅圖景又蘊含哪些深意?記者隨即采訪了北京園的總設計師夏成鋼。
場地“劣勢”成為設計突破口
“我們要建的,是一座獨一無二、只有在溫州才能體驗到的北京園。”夏成鋼開門見山。這是他主持設計的第十座北京園,特色,是他在采訪中反復提到的,要不同于以往各屆北京園。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北京園的主題被確定為“甌韻京園·五樟靈境”,就是要借溫州的山水氣韻造園,在甌越之地賦予北京園以新的意義。
真正的造園始于發現場地之美,選址是關鍵一步。原場地陡坡上遍布碎石,場地上下高差達18米,洼地里到處是落石、垃圾,“乍一看雜亂無序,施工困難,幾乎被棄選。”設計師坦言。不過,仔細分析他們發現這個場地有兩大獨特之處,一是五棵原生大香樟,枝繁葉茂,可以說是這片場地的“獨家印記”;二是地貌西側前凸、東側后凹,凸起的陡坎可以望遠,又可成為環湖半山的亮點。東側凹地峭壁半環,幽深神秘,二者個性分明,最能彰顯“曠奧兼具”的皇家園林特色。如此,“五樟靈境”的設想油然而生,為整體設計確定了方向。
園中凸坡高點構筑了主建筑“清暉與共”,翠松環護,其意象來自圓明園清暉閣和頤和園澄輝閣的精髓。該主建筑將巧妙地嵌入山崖,既穩固又空靈。想象一下,未來當游客登閣憑欄遠眺,整個仙湖美景、園博園盛況以及天際線邊的溫州群山盡收眼底,頓覺心胸開闊;回頭望去,還能與仙門山頂的郭公閣遙遙相望,形成一幅絕妙的畫面,皇家園林的氣勢與溫州山水的靈秀完美融合。最特別的是,這座閣樓的再現,讓歷史上毀于戰火的圓明園清暉閣在溫州獲得了“新生”,別具意義。
![]()
溫州北京園效果圖:崖壁垂泉與環翠廊。
五棵大香樟樹被視為“鎮園之寶”,得到了精心呵護和巧妙利用。設計團隊以它們為核心布局點景,半山那棵最大的香樟樹,專門設計了旋轉樓梯,既方便游客連接清暉閣的不同樓層,又為古樹留足生長空間;山腳的香樟則配以經典的皇家扇面亭,寓意扇揚大自然的花木天香。既延續當地的“老樟鄉愁”,也體現了北京古樹名木保護理念。原本隨意生長的五棵樟樹,被賦予敘事邏輯,通過一條蜿蜒的山徑有機地串聯起來,小徑本身也成了一條向自然致敬的“朝圣之路”。
大樟樹的茂密濃陰,先天造就了園東凹地的幽深與歲月感。設計師在這里開挖“澄鮮潭”,臨潭巖壁懸垂瀑布,崖石間嵌植翠綠苔蘚和懸垂植物,借用北京玉泉山的“繡壁詩態”而命名。潭旁設弧形軒廊亭,與崖壁圍合成一個靜謐水院,霧森漂浮薄紗,營造出仙氣繚繞的空靈氛圍。
全園通過精心設計的游覽路線,將高低錯落的景點串聯成“八景”,漫步其中,既能體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也能感受“曲徑通幽處”的雅致。
謝靈運文脈連接北京與溫州
“一座好的園林,不能只讓人眼睛看到美,更要讓心靈產生共鳴,引發無限的遐想。”夏成鋼設計師特別強調了園林的文化內涵,身游與神游同在。
北京園主題中的“靈境”二字,就有多層含意。淺層意思是象征皇家園林所追求的仙境,北京萬壽山北坡就建有重要景區——須彌靈境。而更深層的含義,則與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緊密相關。溫州江心嶼有“清暉亭”“澄鮮閣”,謝靈運留下的名句“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正是北京園中“清暉閣”和“澄鮮潭”的命名出處。
“謝靈運不僅是詩人,也是中國山水園林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山居賦》萬余字長文,系統闡述了山水審美的景、情和理。他的詩文宏麗、清幽,正好與我們北京園的空間特質高度契合。”
![]()
溫州北京園效果圖:全景。
夏成鋼又介紹了更廣泛的背景:在皇家園林多種類型中,以山地園的成就最為突出,乾隆有大量論述如“因山筑室,其趣恒佳”。空間強調曠奧兼備,在皇家園林中常常建有“清暉閣”“澄鮮堂”“澄暉閣”“娛人軒”等,其文脈都是來自謝靈運。通過這一文脈線索,北京園就不僅僅是北京園林的展示窗口,更成了一場跨越千年、連接北京與溫州的文化對話。
“靈境”第三層含義,是對在地文化的致敬。原址為仙門后村,南朝梁代即有人居,賽龍舟、唱戲祝神、迎佛出巡都是傳統盛會,鄉風淳樸祥和,宛如塵外,地名都與仙相關,如仙峰、仙莊、仙湖等,一度還成為建材工廠。這些歷史變遷,五棵大樟若是有靈,也必定刻記在年輪之中,傳唱于枝搖葉擺之際。“這么來看,五棵樟樹不僅僅是視覺圖像,更是鄉思鄉愁的符號。北京園就是在這樣‘仙’地中自自然然生長出來,水乳交融,而不是生硬安插的異物。”
這份對兩地文化的尊重,還體現在細節上。比如,主入口東側的建園記臥碑,石材取自仙門山、老虎山,鐫刻建園記文與全景圖;中間嵌綠色琉璃水槽,象征“京城泉水”,以一聯“借得虎山仙門石,流出京城神泉水”,點明北京與溫州的友誼。
植物選擇也體現了這種交融。北京的雙市花——月季和菊花,將與溫州市花山茶以及杜鵑花等一起在園中綻放,成為兩地情誼的生動寫照。
生態固坡技術破解安全難題
北京園并非傳統的簡單復制,而是以現代科技與生態理念為支撐,展現北京“花園城市” 建設的最新成果,達到“古今交融”的游覽體驗。
在植物應用方面,北京園盡顯“科技范兒”。為保障 4-7 月展期景觀持續靚麗,設計團隊精選花期適配的植物,引入了北京科研院所研發的100種國外新優植物品種、50余種本土自育花卉品種,還打造了小微花園、垂直花園、生境花園、陽臺花園等多樣化場景,全面展現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多元成果。
“花園城市建設,廣義上就是打造‘無界花園’,這和園博會展園建設不謀而合。”夏成鋼表示,北京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無界公園”“長效景觀”的理念。利用各種借景手法,將前后左右各處風貌都巧妙地“借景”進來,仿佛整個天地都是園子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了“小中見大”。
此外,北京園會后還將進行場地活化利用,內部空間將轉化為文化活動基地,并加強與上海、蘇州兩園的交通與景觀聯系,實現鄰里之間的整體運營,讓園林價值得到長效發揮。
科技在造景中起到關鍵作用。“這是一屆最具挑戰的北京園。”夏成鋼說,場址有兩棵樟樹緊鄰懸崖,遠期看存在安全隱患。其次是東側陡崖穩定性差,遠期也有崩塌的擔憂。為應對這些挑戰,設計團隊采用了一系列創新技術。通過生態固坡、垂直綠化、立面玻璃鋼塑形等手段,在巖壁中上部雕刻山石皴紋,還原古樸質感;設置疊瀑,增強景觀靈動性;加固樟樹巖側基礎,讓原本的“安全隱患” 變成了集美觀與安全于一體的景觀亮點,也是生態科技的一項展示內容。
“在地化”設計提供可復制經驗
北京園的實踐為城市展園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設計團隊沒有簡單地在溫州復制一座北京園林,而是通過深入研究場地特質、系統挖掘文化關聯、創新應用生態技術,探索出一條從“異地移植”到“在地生長”的新路徑。
這種“在地化”設計的核心在于:首先深入研究場地的歷史、地貌、文化記憶;其次尋找主客兩地的文化關聯點(如謝靈運文脈);然后將場地“劣勢”(高差、古樹臨崖)轉化為景觀特色;最后用本土材料、植物講述雙城故事。
從設計階段就考慮會后利用,也是北京園的重要經驗。通過規劃文化活動基地功能、與鄰園聯動運營、兼顧展期與長期景觀需求,北京園有望成為溫州市民長期可用的公共文化空間,真正實現園博會“為城市留下財富”的目標。
2026年4月,當溫州園博會正式開幕,北京園將向觀眾展示:中國的園林藝術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活著的、生長著的、不斷創新的文化生命體。
延伸閱讀 以往三屆園博會中的北京園
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
面積:12500平方米
主題:【萬景之園】
在垃圾坑舊址上,借助生態技術,營造三種類型的北京皇家園林,以10個景點“十萬景觀”巧妙布局,層層遞進,展示首都的山水園林風貌。
獲獎:2015年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優秀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一等獎、2015年全國優秀勘察設計協會園林景觀一等獎、“計成獎”一等獎、中國建筑學會人居經典建筑規劃設計規劃—環境雙金獎。
![]()
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的北京園“萬景之園”。
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
面積:5053平方米
主題:【聚景京園·匯萬總春】
以中國花朝節-花文化為背景,展示“聚內外景致,匯四時萬花”的花卉特色及其文化內涵。
獲獎: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城市展園組委會大獎、金芙蓉獎。
![]()
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北京園“聚景京園·匯萬總春”。
第八屆中國(重慶)國際園林博覽會
面積:4140平方米
主題:【江山—覽·畫中游】
意在北京園林的亭臺樓閣之間,遍覽江城山城重慶的風景之美。
獲獎:2013年住建部園博組委會室外展設計及綜合大獎。
![]()
第八屆中國(重慶)國際園林博覽會的北京園“江山—覽·畫中游”。
文/繆小霞
編輯/鄭偉彬
校對/柳寶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