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在蘇州城星羅棋布的古典園林中,拙政園恰似一顆溫潤的明珠,鑲嵌在姑蘇古城的肌理深處。它不僅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承載著江南文人的精神寄托與東方造園藝術的極致追求。踏入這座占地 78 畝的園林,青瓦白墻映照著粼粼波光,曲徑通幽處藏著萬千景致,每一步都仿佛穿越千年時光,走進了詩畫交融的江南舊夢。
![]()
一、百年滄桑:從文人別業到傳世名園的蝶變
拙政園的歷史,是一部江南文人的理想史詩,也是一段歷經風雨的歲月滄桑。明正德四年,剛剛卸任御史之職的王獻臣,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毅然回歸故鄉蘇州。他選中了唐代詩人陸龜蒙的舊宅與元代大弘寺的舊址,耗時數年拓建園林,取名 “拙政”,取自晉代潘岳《閑居賦》中 “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 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暗含著 “守拙歸園田” 的文人情懷。彼時,王獻臣邀請明代 “吳門畫派” 的領袖文徵明主持設計,這位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藝術巨匠,將文人的審美情趣與造園技藝完美融合,為拙政園奠定了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藝術基調。文徵明不僅親手繪制了《拙政園三十一景圖》,還為每一處景點題詩,讓園林從誕生之初就浸染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
然而,這座凝聚著文人理想的園林,在歷史的浪潮中歷經波折。王獻臣去世后,園子幾經易主,先后落入王敬止、徐少泉等人家中,園景也隨之不斷變遷。清代順治年間,拙政園被刑部侍郎徐乾學所得,后又轉手給太傅馮溥,期間園林被分割為東、中、西三部分,各自發展。咸豐十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拙政園被太平軍占領,成為忠王府的一部分,園內增設了不少具有太平天國特色的建筑與裝飾,這段歷史也為園林增添了獨特的印記。
![]()
民國時期,園林屢遭破壞,部分建筑荒廢,景點也變得殘破不堪。直到 1952 年,人民政府對拙政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與整合,將分散的三部分重新統一,恢復了其昔日的格局與風貌,并正式對外開放。1961 年,拙政園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 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 年又獲評國家 AAAAA 級景區,從一座私人別業真正蛻變為承載著民族文化記憶的傳世名園。
![]()
二、山水畫卷:三園一體的布局藝術
拙政園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精妙絕倫的布局設計。全園以水為魂,占地三分之一的池水貫穿東、中、西三園,將分散的景點串聯成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東、中、西三園各具特色,又相互呼應,構成了 “主次分明、虛實相生” 的園林格局。
![]()
東部園區以 “開闊疏朗” 為特色,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長卷。入園便是蘭雪堂,堂前庭院開闊,種植著松、竹、梅 “歲寒三友”,彰顯著文人的高潔品格。穿過蘭雪堂,眼前豁然開朗,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相映成趣,綴云峰高聳入云,與周圍的綠植構成了層次豐富的景觀。芙蓉榭臨池而建,夏日里,滿池荷花盛開,坐在榭中,清風拂面,荷香陣陣,讓人沉醉其中。東部園區的設計注重自然意境的營造,沒有過多的人工雕琢,卻處處體現著 “天人合一” 的哲學思想。
![]()
中部園區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以 “精巧雅致” 著稱,也是全園的核心區域。這里池水面積最大,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亭臺樓閣倒映其中,宛如仙境。遠香堂作為中部園區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四面通透的明代結構四面廳,每面都裝置著玻璃長窗,推開窗戶,園內的山水景致盡收眼底。“遠香” 二字取自周敦頤《愛蓮說》中的 “香遠益清”,夏日里,堂前池中荷花盛開,香氣遠播,坐在堂內賞荷,意境悠遠。
![]()
香洲位于遠香堂西側,是一座 “舫” 式結構的建筑,分為兩層樓艙,造型纖麗雅潔,宛如一艘停泊在水中的畫舫。站在香洲上,可俯瞰池水,遠眺園景,視野開闊。荷風四面亭矗立在池中央的小島上,四面環水,亭柱上刻著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的對聯,精準地描繪出這里的景致。每到盛夏,荷葉田田,荷花綻放,微風過處,荷香四溢,讓人感受到江南水鄉的靈動與柔美。
![]()
西部園區則以 “精巧緊湊” 為特點,臺館分峙,回廊起伏,充滿了層次感。主體建筑卅六鴛鴦館是一座鴛鴦廳,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 “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為 “卅六鴛鴦館”,中間用屏風隔開,既獨立又相通。館內裝飾精美,天花板上的彩繪與地面上的方磚圖案相得益彰,盡顯奢華。倒影樓與卅六鴛鴦館隔池相望,樓體倒映在水中,虛實相生,別有韻味。留聽閣位于倒影樓西側,名字取自李商隱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的詩句,秋日里,坐在閣中,聽著雨滴落在枯荷上的聲音,意境凄美而悠遠。西部園區的設計注重空間的利用與轉換,回廊曲折,小徑通幽,讓人在有限的空間里感受到無限的景致。
![]()
三、匠心獨運:東方造園藝術的極致表達
拙政園的造園藝術,堪稱中國古典園林的典范,它將借景、對景、框景、漏景等多種造園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創造出 “一步一景、景隨人動” 的藝術效果。
![]()
以水為中心是拙政園最顯著的造園特色。園內的池水迂回曲折,與周圍的假山、建筑、綠植相互映襯,形成了 “山因水活,水隨山轉” 的靈動景致。池水清澈見底,倒映著藍天白云、亭臺樓閣,讓人分不清是實景還是虛景。為了豐富水面的景觀,園內還設置了小橋、汀步、畫舫等元素,小橋橫跨水面,汀步點綴其間,畫舫停泊岸邊,為平靜的水面增添了幾分動感與生機。
![]()
假山的堆疊是拙政園造園藝術的另一大亮點。園內的假山多采用太湖石堆疊而成,太湖石以 “瘦、皺、漏、透” 為美,經過工匠們的精心雕琢,形成了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假山景觀。中部園區的假山最為集中,高低錯落的假山之間,小徑蜿蜒曲折,穿行其中,時而登高望遠,時而曲徑通幽,讓人感受到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境。假山上還種植著各種綠植,藤蔓纏繞,青苔遍布,更顯古樸自然。
![]()
借景手法的運用更是讓拙政園的空間得到了無限延伸。最著名的當屬 “北寺塔借景”,站在東花園的蘭雪堂往西望去,1 公里外的北寺塔仿佛被納入了園林的景致之中,塔影與園內的亭臺樓閣相映成趣,形成了 “園外有景,景中有園” 的獨特效果。此外,園內還通過窗戶、門洞等元素進行框景,將園內的山水、花木、建筑框入其中,宛如一幅流動的畫框,讓人隨時都能欣賞到精美的景致。
![]()
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是拙政園造園藝術的重要體現。園內的建筑多采用江南傳統的磚木結構,青瓦白墻,飛檐翹角,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建筑的布局也注重與山水景致的搭配,亭臺樓閣臨池而建,廊橋迂回曲折,既滿足了人們觀賞景致的需求,又成為了園林景觀的一部分。例如,小飛虹是一座廊橋,朱紅色的橋欄倒映在水中,宛如一道飛虹橫跨水面,既實用又美觀,成為了拙政園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
四、詩畫交融:藏在園林深處的文化底蘊
拙政園不僅是一座園林,更是一座文化寶庫,園內的每一處景點、每一座建筑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江南文人的審美情趣與精神追求。
![]()
園內的建筑命名多取自詩詞名句,意境悠遠,耐人尋味。遠香堂取自周敦頤《愛蓮說》中的 “香遠益清”,體現了文人對高潔品格的追求;與誰同坐軒是一座扇亭,名字取自蘇軾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的詞句,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窗外的景致透過空窗映入眼簾,宛如一幅扇面畫,設計巧妙,引人入勝;留聽閣取自李商隱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的詩句,營造出一種凄美悠遠的意境。這些命名不僅為園林增添了文化氣息,更讓人們在欣賞景致的同時,感受到詩詞的魅力。
![]()
文徵明對拙政園的文化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主持了園林的設計,還先后五次繪制《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并為每一幅圖題詩,這些詩畫作品不僅記錄了園林的景致,更賦予了園林深厚的文化內涵。《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現藏于蘇州博物館,成為了研究拙政園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料。此外,歷代文人墨客也紛紛為拙政園題詩作畫,留下了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進一步豐富了園林的文化底蘊。
![]()
園內的匾額、楹聯、碑刻等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匾額是園林建筑的點睛之筆,如 “蘭雪堂”“遠香堂”“香洲” 等匾額,字體優美,寓意深刻;楹聯則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出園林的景致與意境,如荷風四面亭的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生動地展現了亭周圍的美景;碑刻則記錄了園林的歷史變遷與文人的題詠,是園林文化的重要載體。
![]()
五、四季流轉:拙政園的詩意時光
拙政園的美,不僅在于其精妙的布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在于其四季流轉的詩意景致。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拙政園都有著不同的韻味,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觀賞。
![]()
春季的拙政園是一片花的海洋,園內的杜鵑花、牡丹花、海棠花等競相綻放,姹紫嫣紅,美不勝收。每年春季,拙政園都會舉辦杜鵑花展,各種品種的杜鵑花爭奇斗艷,為園林增添了無限生機。漫步在園內,春風拂面,花香陣陣,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與活力。蘭雪堂前的梅花在早春綻放,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盡顯文人的高潔品格。
![]()
夏季的拙政園是避暑的好去處,滿池荷花盛開,荷葉田田,荷花亭亭玉立,宛如仙子下凡。每年夏季,拙政園都會舉辦荷花展,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賞荷。坐在遠香堂內,推開窗戶,清風帶著荷香撲面而來,讓人倍感涼爽。香洲、荷風四面亭等景點是賞荷的最佳位置,在這里,可欣賞到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的美景。
![]()
秋季的拙政園充滿了詩意與浪漫,園內的菊花、桂花等競相開放,香氣四溢。每年秋季,拙政園都會舉辦菊花展,各種造型獨特、色彩斑斕的菊花讓人目不暇接。留聽閣前的枯荷在秋風中搖曳,聽著雨滴落在枯荷上的聲音,讓人感受到秋日的靜謐與凄美。此外,園內的楓葉、銀杏等樹木也換上了金黃的盛裝,為園林增添了幾分秋意。
![]()
冬季的拙政園則別有一番韻味,雪花飄落,整個園林銀裝素裹,宛如一幅潔白的畫卷。園內的紅梅在雪中綻放,傲雪凌霜,盡顯堅韌不拔的品格。坐在暖閣內,品一杯香茗,欣賞著窗外的雪景,讓人感受到冬日的寧靜與祥和。
![]()
六、游園指南:邂逅江南夢的實用攻略
想要更好地領略拙政園的魅力,一份實用的游園指南必不可少。拙政園的開放時間會根據季節有所調整,3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的開放時間為 7:30-17:30,11 月 16 日至次年 2 月底的開放時間為 7:30-17:00,建議游客提前規劃好時間,避免錯過最佳的游覽時機。
![]()
門票價格分為淡季和旺季,淡季(11 月 16 日至次年 2 月底)門票價格為 70 元,旺季(3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門票價格為 90 元,游客可通過官方渠道購買門票,避免上當受騙。此外,拙政園還會針對特殊人群推出優惠政策,如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可憑有效證件享受半價或免票優惠。
![]()
游覽路線方面,建議游客從東門入園,先游覽東部園區,感受其開闊疏朗的意境;然后進入中部園區,欣賞其精巧雅致的核心景致;最后游覽西部園區,體驗其緊湊多變的空間布局。在游覽過程中,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重點參觀一些標志性景點,如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卅六鴛鴦館等。
![]()
此外,游客還可選擇在不同的時間段游覽拙政園,感受其不同的韻味。清晨的拙政園靜謐祥和,游客較少,可盡情欣賞園林的美景;傍晚的拙政園夕陽西下,余暉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意境優美。如果時間充裕,還可在園內的茶室品一杯香茗,感受江南文人的閑適生活。
![]()
結語:一座園林,一種人生境界
拙政園,這座歷經五百年滄桑的古典園林,不僅是東方造園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江南文人精神世界的縮影。它以水為魂,以山為骨,以建筑為衣,以文化為魂,將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完美融合,創造出了一個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詩意空間。在這里,每一處景致都蘊含著文人的審美情趣與哲學思考,每一段歷史都承載著江南的歲月滄桑與文化記憶。
![]()
踏入拙政園,仿佛走進了一幅流動的江南畫卷,讓人忘卻塵世的喧囂與煩惱,沉浸在詩畫交融的意境之中。它不僅是一座園林,更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 “守拙歸園田” 的生活態度,一種 “天人合一” 的哲學追求。如果你向往江南的詩意與浪漫,如果你癡迷于東方造園藝術的魅力,那么一定要來拙政園走一走,看一看,在這里,你一定會邂逅屬于自己的江南舊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