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做系列報道的機緣,我最近結識了一群閔行的攝影師。相處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大多不善言辭,做起事來卻格外執著,在許多人眼里,他們,甚至有點“怪”。
第一次見到朱鋒時,他告訴我,自家門口那條萬源路,他拍了整整二十年。我一時怔住:一條路,二十年,能拍出些什么呢?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朱鋒,《上海零度》,顧戴路萬源路,2009
朱鋒,《上海零度》,顧戴路萬源路,2009
直到他將那些照片匯成的影集一頁頁翻開,慢悠悠地講起每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2000年,這里還是一片農田,后來慢慢修路、建樓,2009年,路口立起的萬源城的規劃牌,如今已是一個極具人氣的商圈。萬源路哪一年拓寬、哪一年施工圍擋從手繪變成噴繪、行道樹是怎樣一點點長高、古美公園如何從無到有……我們盯著那些連貫而細膩的畫面,忽然間,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
朱鋒,《上海零度》,顧戴路萬源路,2024
這種在外人看來的“執著”,不只屬于朱鋒一個人。
張熠楠從小學拿起相機,到現在做了九年攝影記者,從未停下過快門。嚴海平可以整個周末耗在工地上,與安全帽、灰塵和轟鳴的機械聲為伴,只為等一束恰好的光,照亮建設者淌汗的臉上。孫新明出門拍攝,永遠穿著那件軍綠色馬甲,包里兩臺相機、三支鏡頭陪他跑遍全區大大小小的體育賽事,時間一晃就是40年。孫藺退休后加入了區里的攝影組織,從架橋修路到援滇援疆,多年來各地奔走,他卻將這種奔走忙碌,視作理所當然。
![]()
朱鋒
![]()
張熠楠
![]()
嚴海平
![]()
孫新明
![]()
孫藺
他們身上都有那么一股勁兒——說是“癡”也行,說是“執著”也罷。起初我不太明白,他們到底在堅持什么?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記錄?
直到采訪中嚴海平講的一個故事,讓我找到了答案。
![]()
嚴海平,《城市建設者》,2018
有一年,他在浦江碼頭拍到一位“棒棒”,頂著酷暑搬運貨物。后來他專程去了趟四川,把照片送到對方女兒手中。女孩看著照片里父親躬身扛貨的樣子,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
“沒有哪個女兒看到父親這樣會不流淚的。”嚴海平說。
![]()
張熠楠,《生活中的張頌蔚》,2024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他們看似在拍路、拍橋、拍城市的變遷,可鏡頭真正對準的,從來都是人——是父親的背影,是建設者的汗水,是一代人走過的足跡,是這片土地上每一天真實發生的生活。
![]()
孫藺,《進博號》,2021
他們記錄的,是我們身邊最平凡、卻也最不該忘記的日常。
而我也終于理解,為什么這群在旁人眼中有點“怪”的攝影師,愿意用幾年、幾十年,去做同一件事。他們執著的不是攝影本身,而是在用鏡頭,為這座城市、為生活其中的人,寫下一封封漫長而深情的手寫信。
系列回顧:
用20年記錄閔行這條路的變化!他說:“城市是有生命的……”
點開!看他鏡頭里的閔行有多美
從上海縣到閔行區,他拿起相機,便是四十多年流金歲月
他做了8年攝影記者:“鏡頭向后記錄城市的溫度”
十多年用鏡頭記錄建設工地,“是他們,真正在雕刻這座城市”
記者:王若曦
初審:方佳璐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上觀號作者:今日閔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