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報送,由南山區文化館聯合深圳市文化館及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共同創作出品的原創表演《追光》,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暨第二十屆“群星獎”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音樂類“群星獎”大獎。
作品《追光》以千年神話“夸父逐日”為靈感基底,借古喻今,譜寫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民作為新時代奮斗者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故事。此次獲獎,是該獎項改革近10年來,廣東省在音樂類別中摘得的首顆“星”,分量之重不言而喻。
![]()
以“黑馬”之姿從全國5000多件作品中殺出重圍
作為中國群眾文藝領域的最高政府獎,本屆“群星獎”共有1996個演出單位的5039個作品(團隊)、29.5萬群眾文藝工作者參評,經過初選、復評及終評,最終從全國報送的數千部作品中評選出60個獲獎作品(團隊),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群眾合唱六大門類。其中,音樂類評選競爭激烈,全國共有133件優秀音樂作品進入復賽,經嚴格評審,僅有27件作品入圍總決賽,并最終評選出10件作品授予群星獎大獎。《追光》以其獨特的藝術構思與豐富的舞臺呈現,成為本屆評選中閃耀的星。
![]()
將傳統神話與深圳城市化進程結合,展現一束“光”的誕生
音樂創作上,作品融合說唱、藍調與廣東音樂元素,并運用和聲織體、復調、轉調、花腔等豐富手法,在張弛有度的藝術表達中,深刻體現了深圳人民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鮮明特質。LED背景從蒼茫群山過渡到蔚藍海浪,最終定格于高樓林立的都市景觀,舞臺視覺設計處處彰顯匠心,特別設計的船頭造型,呼應“永立潮頭”的時代精神······每一道光束都進一步升華了作品立意。
美聲、民族、通俗甚至花腔等多種唱法,16名業余演員挑戰完成復雜的復調與和聲,演唱難度之高不可小覷。無伴奏段落需要演員靠肌肉記憶卡準節奏,克服高強度訓練帶來的演出疲態經過上百次打磨,團隊最終以精準而富有感染力的演繹,將《追光》打造成一束凝聚藝術追求與集體智慧的“光”。
![]()
南山文藝“森林”何以日益繁茂?
除了歷經千錘百煉的《追光》,近年來,南山區文化館參與創排的《醒蓮》《走山》《城市節奏》等作品先后斬獲多屆“群星獎”大獎,現代舞、合唱、小品等多項作品也在“中國舞蹈荷花獎”“中國國際合唱節”“‘中華頌’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等國家級權威賽事中屢獲獎項,持續推動南山文藝精品走出深圳,在全國舞臺上綻放異彩。
而這些源于南山區文化館始終堅持“文藝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理念,將繁榮文藝創作、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擺在突出位置,通過系統規劃、完善人才引進與培育機制,并積極連接社會優質資源,為文藝精品的誕生培育了豐沃土壤。也促成了深圳乃至廣東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方面不斷取得的重要成果。
2024年以來,南山區文化館還通過引進名家名作,為南山藝術創作開拓新視野,以名家引航、精品賦能為目標,積極連接國內頂級藝術資源。通過與張國立、濮存昕,金馬獎得主王柏森、白玉蘭獎得主蔡燦得等藝術家深度合作,引進《我愛桃花》《平如美棠》《月亮月亮》《求婚女王》《同學會不會》等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話劇,讓文藝創作者零距離接觸名家名作,真正實現高端藝術資源在南山的長效滋養,也讓南山的文藝“森林”日益繁茂。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陳紫嫣 通訊員 溫秋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