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顯示技術正悄然重塑人們的生活場景:家中的巨幕激光電視帶來沉浸式觀影體驗,可折疊的OLED屏幕讓設備在平板與手機間自由切換,博物館的數字展陳讓文物在虛擬場景中“復活”……顯示技術仿佛成為開啟不同場景的“智慧開關”。
![]()
11月3日,2025世界顯示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創新成果體驗區吸引與會者駐足參觀與體驗。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這一趨勢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技術與顯示產業的深度融合。在各行各業積極擁抱AI的浪潮下,顯示產業也迎來一場深刻的智能化變革。3日至4日在成都舉行的2025世界顯示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AI+顯示產業”正是核心議題。
在供給側,AI深度賦能制造全流程,驅動生產向“智造”躍升。從智能算法精準優化產線節拍,到工業視覺實現毫秒級質檢,AI從理念走向實踐,成為驅動制造業提質、降本、增效的核心引擎。
在本次大會的創新成果體驗區,多項AI顯示與檢測技術集中亮相。例如,作為面向顯示行業的大模型系列,京東方藍鯨顯示大模型基于AI技術底座,能夠輔助顯示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和決策,平衡生產與庫存,全面提升其運營管理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越來越多的企業反饋,人工智能在平板生產上的應用顯著提高效率,節省了上億元(人民幣,下同)甚至幾十億元的成本。”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納米科學與應用研究院執行院長孫小衛表示,AI對顯示產業的賦能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平板企業已將最新AI技術應用于生產與管理各環節。
在技術要求極高的顯示集成環節,AI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指出,Micro-LED單屏億萬顆芯片的轉移集成,面臨著精度、良率與產率等因素相互制約,這遠非人力所能及。為此,團隊開發了AI輔助的優劣芯片篩選模型,該模型增強了對微小及邊緣模糊缺陷的識別能力。
![]()
11月3日,2025世界顯示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創新成果體驗區吸引與會者駐足參觀與體驗,圖為創新成果體驗區展出的Micro-Led透明屏。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在需求側,顯示技術從“單向輸出”的終端,向能感知、會思考、懂交互的“智慧窗口”躍遷。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2025年)》顯示,人工智能正在推動顯示產業從單一的硬件制造向智慧終端、場景生態升級,不斷催生新需求與新應用。
從“單向輸出”到“智慧交互”的轉變,在本次大會的創新成果中已得到生動體現。例如,長虹推出的行業首款治愈系AI TV,通過貫穿式漫反射AI光翼實現氛圍光效的智能調節,使顯示終端成為主動適配情境的“情感伙伴”;科大訊飛的多語種AI透明屏,則憑借雙面透明設計與內置大模型,在機場、酒店等公共場所構建起無障礙交互窗口;影目科技的AI翻譯眼鏡以“Micro LED+光波導技術”,實現輕量化、私密化的信息呈現,將AI助手融入日常生活。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信息顯示學會(SID)全球下任主席嚴群認為,相較于顯示載體制造端,AI更在重塑顯示產品的價值。“顯示可以與人和場景直接交互,從而帶來更多高質量數據,反哺AI大模型,提高AI能力,實現更接近人的智能。這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