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國市緊緊圍繞群眾需求,建好陣地、配強隊伍、辦實活動,用“接地氣、冒熱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努力讓文明實踐充分融入群眾生活。
陣地建在群眾身邊
“小區可以增加老年人互動區。”“要設置一個免費縫紉的場所!” ……在北園社區“北園拾理”文明實踐點,居民們熱烈討論著家園建設。秉持“有事我來辦,社區在身邊”的服務理念,實踐點化身解決群眾線下需求的“12345”窗口,創新建立“3+2”模式(3天社會服務組織開展活動+2天社區工作者現場辦公),免費理發、衣物縫補、快樂健身、愛心義診等便民實用服務一應俱全,家門口的便民服務點讓“服務在身邊”成為現實。
與此同時,城西社區文明實踐站內,假期公益班開展的如火如荼,書法、葫蘆絲、簡筆畫、折紙等課程,吸引了眾多家長為自家孩子報名;幾張板凳、一把剪刀,中溪鎮文明實踐所“溪”陽義剪的志愿者們把理發店搬進了環衛之家、敬老院,為偏遠山區孤寡老人、行動不便群體解決了理發難題。
據了解,寧國市現已建成文明實踐中心1個、分中心7個、文明實踐所19個、村(社區)文明實踐站120個、文明實踐點35個,實踐陣地遍布城鄉,織密“十五分鐘文明實踐圈”。
活動瞄準群眾所盼
協商議事、便民服務、愛心義診、文藝匯演、公益集市、拔河比賽……這些豐富多樣的便民服務都被“打包”進“口袋”,送到了群眾“家門口”,這就是寧國市的“鄰里節”活動。
自2020年啟動以來,“鄰里節”按照“市級統籌、所站推進”的思路,該市文明辦設主會場舉辦主場活動,精心設置“鄰里學”“鄰里樂”“鄰里頌”“鄰里助”4大類17個互動項目。同時,全市120 個文明實踐站立足實際、各顯神通,結合“我們的節日”“村晚”“百家宴”同步開展活動,整合宣傳、文化、醫療、教育等資源,讓“文明風”融入“煙火氣”,讓群眾在家門口暢享“一站式”文明實踐服務。
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活動就辦在哪里。當暮色來臨,寧國的夜晚被點亮成另一場盛宴。在城市的燈火中,書香閱讀、“寧陽之聲”文藝夜演、“幸福家”家風家教講座、中醫藥夜市、健身夜場紛紛登場……回顧文明實踐這七年,一條主線貫穿了全市文明實踐的始終,那便是找準群眾“急難愁盼”,用接地氣的文明實踐活動聚民心,把文明實踐活動辦進群眾心窩。
群眾成為實踐主力
參與社區文明實踐,“娘子軍”們熱情滿滿。在鳳凰社區“賢娘熟得”文明實踐服務隊里,汪水秀等60余名威望高、情況熟、心腸熱、善溝通的“熟”大姐紛紛自愿參與,每周5天開展“鄰里串門”嘮嗑式走訪,收集信息、宣傳政策、調解矛盾、幫扶困難群體。自成立以來,她們常態化走訪排查2000余戶,累計調解家庭、鄰里、物業糾紛等57件,解決老人生活難題11件,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熟人”解“熟事”,以“柔性”化解“堅冰”,充分激發群眾參與文明實踐的熱情。
“現在村里的事大家都爭著參與,我們組建的‘山哈義警’服務隊,隊員多是村里民宿業主,主動報名開展交通疏導、安全指引、糾紛調解、治安巡邏等服務,既保障了安全,又讓年輕人發揮了作用。”云梯畬族鄉千秋畬族村“山哈義警”隊長楊方國自豪地說。
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寧國市文明實踐活動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越來越多的市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組織者,主動融入文明實踐網絡,成為文明實踐的中堅力量。截至目前,寧國市實名注冊志愿者達6萬余人,占常住人口15%以上。
文明實踐是一段永無止境的“自我提升”。如今在寧國,一個個嶄新的陣地,一個個創新的項目,一支支活力的隊伍,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和傳播提供了有效渠道,一幅文明幸福的山城畫卷正徐徐鋪展。(汪李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