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軍政圈的爭論戳破了其軍事霸權的假象: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對著全軍將領大談 “靠近身肉搏和勇氣贏戰爭”,卻被自家學者當眾駁斥,真跟中國動起手,美國必輸,因為現代戰爭拼的根本不是膽量,是造槍造炮造軍艦的本事。
![]()
至于問題的核心,我們得從頭說起。赫格塞斯可以說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從新聞主持人轉行到國防部長,他的軍事戰略功底備受質疑。更重要的是,他背后的美國,其軍事工業復雜又脆弱,已經無法支撐起當年的霸權形象。近年來,美國工業空心化的現實逐漸顯露,無論是軍工還是民用制造業,它都在一場持續多年的產業轉移中丟掉了自己的底層競爭力。赫格塞斯“肉搏制勝”的講話,更多像是無奈的自我麻醉。
現代戰爭究竟是什么樣的?看看俄烏沖突就知道了。在這場日趨消耗性質的戰爭中,彈藥、無人機、裝甲車等消耗品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盡管美國對烏克蘭提供了巨額軍事援助,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如今的美國彈藥庫存捉襟見肘,軍工廠無法跟上消耗速度,連歐洲的盟友們都幫不上忙。這不僅僅是美國軍事工業出現臨時性問題,而是長期“去工業化”留下的深刻烙印,僅有的本土制造業根本無力承擔高強度的供需循環。而中國,在這方面卻完全不同,幾乎拉滿了全產業鏈的能力。
![]()
舉個簡單的例子:造船業。在決定太平洋制海權的造船領域,美國暴露出了刺眼的短板。根據數據,截至2024年,美國造船的本土產能僅有3萬噸,占全球總量的0.4%,這是個實在讓人不敢相信的數字。而中國,占據全球50%的造船份額,可謂一騎絕塵。更直白地看,這意味著中國如果要進行艦隊補充,幾乎是源源不斷,而美國打掉一艘戰艦就得少一艘,撐到最后可能連巡邏艦都找不到替換。
另一個戰場是無人機,同樣揭示了兩國之間的差距。無人機正在成為現代戰爭中無法忽視的利器,從偵查與監控,到機動打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全球無人機的生產鏈中,中國掌握了90%的商業無人機制造,軍用無人機技術也逐漸趕上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美國。更夸張的是成本差距:美國無人機的單機價格是中國的四五倍,零件成本更是差出100倍之多,這意味著即便美國技術領先,但在真正的消耗戰場上,它根本耗不起。
![]()
這場軍事工業困局并非只與烏克蘭、亞洲或太平洋有關。美國學者們翻出了二戰的歷史數據,從中尋找相似的宏觀格局。他們發現,美國現在的處境竟與二戰初期的德日非常相似,起初依靠現有資源和軍事優勢高歌猛進,但卻在與美蘇的工業產能較量中,最終被活活拖垮。而如今,中國扮演的角色像極了當年的美蘇,強大的工業耐力帶來了難以匹敵的優勢,美國則陷入了德日式的消耗困境。
問題并不是沒有人意識到,特朗普執政時期曾提出“制造業回流”作為口號并付諸行動,但事實卻證明,僅靠政策激勵并不能挽回幾十年的工業空洞。美國的制造體系重建,面臨著諸多難以避免的矛盾:航母建造成本飆升至130億美元,交付時間卻拖沓十年,六代機研發被各種技術問題拖累,生產線幾乎靠波音一家苦苦支撐,國防預算雖高達1萬億美元,卻因為分散于太空軍和核武器領域等項目而無法專注于核心工業基礎的復蘇。這是一種掣肘狀態,更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無奈。
在這一切的背后,赫格塞斯的發言就如同一張遮羞布。勇氣與近身肉搏這樣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期或許還能派上用場,但在如今這個全面依賴工業能力、技術發展與供應鏈效率的時代,它顯得無比蒼白。不要忘了,在軍艦艦隊快速補充能力上受制于人,在無人機彈藥供給差距上被成本擊敗,這些都是戰略性致命弱點。美國軍事霸權的底氣倘若建立在工業空心化的基礎之上,無論喊多少口號都無法扭轉事實。
現實已經無情地提醒美國,要參與21世紀的全球競爭,僅靠自信或者情懷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全產業鏈的支撐,所謂軍事霸權就如同一張紙做的老虎,無力也無險。全球技術和產能的版圖已經發生改變,美國必須正視自己的弱點。如果繼續沉迷于想象和虛妄,遲早會發現自己的力量不過是鏡中虛影,被更加堅硬的制造業實力悄無聲息地趕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