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厲昕月
11月4日,東港區新聞辦召開“實事惠民生 聚力謀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轄區內2025年為民辦實事項目的推進成效。
![]()
2025年,東港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共計12大項25分項,涵蓋城鄉建設、扶弱助困、鄉村振興、創業就業、社會保障、養老托育、宜居宜業、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截至目前,項目總體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各項民生舉措落地生根,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
在教育方面,“為民”底色愈發濃厚。區委、區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學有優教保障”“校園周邊安全提升”“科技館里的科學課”等納入全年民生實事。今年以來,東港區加快推進學校建設與設施配套,高標準推進教育資源擴容提質:兗州路中學完成校園優化提升,新營小學、日照港中學推動教學設備更新,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同時聚焦“平安校園”建設,完成98所學校拒馬護欄安裝,加裝“人臉識別系統”46臺,為學生健康成長筑牢安全屏障。此外,圍繞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依托各級科普資源開展“科普進社區”活動5場、“智匯東港”講堂7場、“科學家精神進校園”53次,厚植校園科技文化土壤。
在城鄉品質提升方面,東港區堅持建管并重、城鄉一體、全域發展,推進城市防洪排澇提升、配電設施安全提升等多項民生工程,讓美好生活更加可感可及。城市配套領域,完成燃氣管道更新改造30千米,改造城市低洼地帶、排水錯接混接159處,清理排水暗渠12.7公里,進一步完善區域基礎設施;爭引各級資金更新住宅老舊電梯90臺,為1715臺電梯安裝智能阻止系統,有效防范電動自行車違規“進樓入戶”風險。美麗鄉村建設中,實施24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實現移民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經濟壯大的“三方共贏”;堅持農村危房改造“應納盡納、應改盡改”,完成改造72戶,全力保障群眾住房安全。
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升方面,東港區多措并舉滿足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通過豐富活動供給傳遞民生溫度。今年以來,開展“一村一年一場戲”420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5270場,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文化滋養;舉辦山東·2025第四屆山東省自行車城市聯賽(東港站)等省級以上賽事10場、2025“海曲杯”第二屆青少年足球邀請賽等青少年體育賽事9場,同時更新公共體育設施50處,實現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雙輪驅動”,進一步打響“港好運”文體品牌。
在民生保障方面,東港區堅持以人為本,健全政策措施,強化特殊群體、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圍繞“老有所養”,新增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2家、護理型床位142張,為經濟困難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9600余次,守護幸福晚年;圍繞“弱有所扶”,為412名殘疾兒童提供救助幫扶,為1.55萬名殘疾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幫助87名殘疾人培訓后成功就業,強化特殊困難群體保障;圍繞“婦幼健康”,建設12338婦聯維權站26個,開展免費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篩查212人、產前診斷294人、新生兒40種遺傳代謝病篩查2596人,婦女“兩癌”篩查完成全年目標的87%,切實呵護婦幼身心健康。同時,推動190處村衛生室實現“五有三提升”,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診療環境與管理水平。
在社會治理方面,東港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治理效能。今年以來,開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普法宣傳活動37次,辦理相關案件502件;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前端作用,依托基層調解員、網格員化解矛盾糾紛7341件,打造“和事佬”“老張有話說”等特色調解品牌,最大限度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下一步,東港區將繼續秉持“人民至上”理念,集中力量抓關鍵、解難題,盯進度、保質量,全力提升群眾幸福指數與滿意指數。一是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強化責任落實,抓好攻堅收尾關鍵期,確保項目年內如期完成;二是推動量質并舉,督促責任單位嚴把安全生產與工程質量關,加強后續運維管理,創新服務舉措,以群眾實際感受為評判依據;三是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挖掘項目新成效、新變化,擴大民生實事覆蓋面與吸引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群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