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巴克把自己賣了,賣給中國資本。
昨日,星巴克官方宣布,將與博裕資本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運營其在中國市場的全部零售業務。
很多人看到這條新聞的第一反應是:博裕資本?什么來頭?
在投資圈外,人們更熟悉的名字可能是沈南鵬、張磊、徐新,投資機構就是紅衫、高瓴、源碼、凱雷這些,這博裕是從哪冒出來的?
博裕資本是一家出手精準、極度低調的公司。
它的精準,體現在投資組合上——從早期的阿里、京東,到后來的字節跳動、滴滴,從網易云音樂、快手,到藥明康德、蒙牛,幾乎每一個賽道上的關鍵玩家背后,都有博裕的身影。
它總能在公司上市前的關鍵節點潛入,或以最合適的時機買入原始股,靜待企業一飛沖天。
它專挑巨無霸下手,瞄準行業命脈,沒有頂級的圈層與通天的手腕,絕無可能做到如此精準的布局。
而它的神秘,則在于幾乎不在媒體前曝光。當其他投資人在論壇上發表觀點、在媒體上暢談理念時,博裕始終保持著沉默。
它不廣撒網,而是“攢大局”——精心布局,靜待收網。
博裕的故事始于2010年的香港。一個名叫Alvin的年輕人,那年才24歲,剛從哈佛畢業半年,曾在高盛最核心的投資部門短暫停留,隨后以唯一董事的身份注冊了博裕資本。
公司成立之初,他就請來了兩位重量級人物:一位是曾主導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馬雪征,另一位是前平安集團總經理張子欣。
這兩位在投資與并購界堪稱“大拿”的人物,為博裕奠定了極高的起點。
十余年來,博裕從首期基金10億美元,一路管理至超過345億元人民幣,投資企業超過200家。
它在阿里上市前參與的那筆交易,最終帶來了超過5倍的回報。業內傳聞,其長期年化收益率超過25%——這幾乎是投資界的傳說。
而更引人遐想的是它的朋友圈:李嘉誠、李顯龍、馬云、楊致遠……仿佛只有成為某個地區華人圈中的頂尖人物,才能進入那個名為Alvin的年輕人的圈子。
假如不是星巴克這樣家喻戶曉的品牌被其“入局”,博裕或許還將繼續隱匿于聚光燈之外。
那么問題來了:博裕接手星巴克,究竟意味著什么?
它帶來的,遠不止資金,它帶來的是頂級圈層——一種在中國復雜商業環境中游刃有余的政商理解力與資源調動力。
跨國企業在中國最怕什么?怕315曝光、怕食品安全事件、怕突如其來的監管。
而博裕的入主,將把星巴克中國從一個外企身份,轉變為一個擁有深厚本土資源的合資公司。
它的安全墊,將厚到令人難以想象。它不再只是應對風險,而是預判風險。
再說資源,過去星巴克開店,是一家家談下來的。未來,它可能“打包”拿下所有核心資源:國企黃金鋪位、新建機場高鐵的黃金點位、政府園區的獨家合作……這些,是瑞幸、霸王茶姬們用錢也砸不開的門。
而從資本運作的角度看,博裕作為私募股權基金,最終目的是要退出賺錢的。這意味著,它可能推動一場“彈藥無限”的價格戰。
星巴克全球是上市公司,不敢輕易打價格戰。但博裕控股的星巴克中國,沒有這份顧慮。
它可以融錢、輸血、開戰,目標不是利潤,而是清場——成為咖啡賽道最終的話事人。
更可能的路徑是:將星巴克中國改造為一家高效、高增長、高度本土化的咖啡巨頭,然后拆分至港股或A股上市。
一個原本估值130億美元的“外企資產包”,在重新包裝后,能在中國資本市場獲得怎樣的估值?30倍PE?40倍PE?想象空間巨大。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短期內或許是好事——更多的補貼、更低的價格、更積極的促銷。打工人似乎又贏了。
但對瑞幸這類競爭對手來說,噩夢可能真的要來了。
它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節奏緩慢的美國巨頭,而是一個由本土資本大佬執掌、打法兇狠、資源無邊的“新物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