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友芃芃媽媽講過一件事,說她至今都忘不了。
有段時間,她工作壓力巨大,每天回到家都像被抽干了力氣。
一天晚上,兒子興高采烈地拿著拼好的樂高飛船跑過來:“媽媽你看!我新發明的!”
她正煩躁地回復著工作郵件,頭也沒抬,不耐煩地揮揮手:“沒看我正忙嗎?一邊玩去!”
孩子高舉著飛船的手,僵在了半空。
臉上的笑容瞬間黯淡了下去。他沒哭沒鬧,只是低頭耷拉腦地走回房間,自己把飛船拆掉了。
等芃芃媽媽看到的時候,心像被針扎了一下。
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帶回家的不只是疲憊的身體,還有一種摧毀孩子快樂的負能量,悄無聲息地吸走孩子的快樂和安全感。
![]()
01
媽媽的疲憊,是會傳染的。
看過一個詞,叫“情緒流感”。
一個人的情緒,像流感病毒一樣,會迅速傳染給身邊的人。
尤其是在一個家庭里,媽媽就是那個最核心的人。
你焦慮,整個家就跟著緊繃;你暴躁,孩子就變得小心翼翼。
有個媽媽在網上分享她的經歷。
她說,自己以前是個“吼媽”,每天下班回家,看到亂糟糟的客廳、磨磨蹭蹭寫作業的孩子,就忍不住火冒三丈。
在她的高壓下,孩子確實變得很“聽話”,但也變得越來越沉默,眼神里總是帶著一絲怯懦。
有一次她吼完孩子,無意中看到鏡子里的自己。
面目猙獰,歇斯底里。
她嚇了一跳:這是誰?這還是我嗎?
她突然驚醒,自己的疲憊和焦慮,正在親手把孩子推向一個封閉、壓抑的角落。
她傷害的,不只是孩子的心情,還有他感知幸福的能力。
心理學家說,孩子在12歲之前,對父母的情緒感知,幾乎是雷達級別的。
大人以為掩飾得很好,但緊鎖的眉頭、不耐煩的語氣、沉重的嘆息,早已一五一十地刻在了孩子心里。
疲憊的媽媽,養不出松弛的孩子。
你的累,會變成孩子的怕。你的怨,會變成孩子的怨。你的苦,最終也會變成孩子要嘗的苦。
![]()
02
放棄“完美媽媽”的執念。
很多媽媽為什么會那么累?
不是家務有多重,不是孩子有多鬧,而是心里那個“完美媽媽”的緊箍咒,念得太緊了。
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總想讓一切盡在掌握。
飯菜要有營養,家里要一塵不染,孩子的成績要名列前茅,興趣愛好也不能落下……
演員馬伊琍曾坦言,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深陷這種“完美”的焦慮中。
直到有一次,她因為孩子生病而情緒崩潰,在車里大哭。
哭完她才想明白:我為什么要那么要強?我為什么不能允許自己有做不到的時候?
從那天起,她開始“放過自己”。
工作太累,就點外賣,不必非得四菜一湯;沒精力陪玩,就坦白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很累,需要休息一下”。
一個會示弱、會喊累的真實媽媽,讓孩子學會了體諒,也讓整個家的氛圍變得輕松。
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媽媽。
所謂的好媽媽,是懂得在愛孩子之前,先學會愛自己。
當你允許自己不完美,讓自己喘口氣,恢復能量,擁抱那個同樣不完美、但同樣可愛的孩子。
![]()
03
媽媽的快樂,才是最好的富養。
聽過一句話: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是媽媽情緒穩定。
深以為然。
與其給孩子報昂貴的補習班,給他買滿屋的玩具,都不如給他一個發自內心快樂的媽媽。
因為媽媽的笑容,是治愈一切的良藥,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我認識一位姐姐,她生完孩子后辭掉了工作,當了全職媽媽。
但她沒有把自己圈禁在柴米油鹽里。
她每周都會給自己放半天假。
這半天里,她不帶娃,不想家務,只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時是去畫室畫一下午畫,有時是約上閨蜜去喝杯咖啡,有時甚至只是一個人去公園的長椅上發發呆。
她說:“這半天,是我給自己的情緒充電。”
正因為有了這個“充電”的時間,她面對孩子時,總是精力充沛,笑容滿面。
她的兒子,也長成了一個陽光開朗、內心富足的小暖男。
其實,媽媽的快樂,并不需要多昂貴的代價。
可能只是一杯奶茶的甜蜜,一部電影的沉浸,一段音樂的放松。
當你開始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愿意取悅自己,你會發現你快樂了,孩子臉上的笑容也變多了。
![]()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一個“剛剛好”的媽媽,勝過一個“完美”的媽媽。
媽媽不是超人,只是一個也需要被愛、被看見的普通人。
你情緒平和,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你活得開心,就是給家庭最好的禮物。
孩子燦爛的笑容,是這世上對你最好的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