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雙創,復旦大學推出了一項全新舉措。
11月4日,由復旦大學團委、寶山區淞南鎮人民政府、寶山團區委、上港集團瑞祥公司聯合打造的復旦大學青年科創園星江灣基地在上海市寶山區淞南鎮淞灣路328弄1號正式啟用。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基地向在校學生和畢業五年內的校友全免費開放,提供超100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有創業計劃的個人及團隊均可以按相關要求申請拎包入駐。
![]()
復旦大學青年科創園星江灣基地啟動儀式。 本文圖均為復旦大學供圖
除基礎辦公空間外,基地還配備了創業導師團隊、產業資源對接平臺、投融資路演渠道等,并針對高校成果轉化特點,提供技術驗證、知識產權保護等專項服務。
啟用當天,相關負責人為首批13個入駐項目團隊頒發了入駐證書,入駐項目涵蓋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多個前沿領域。
![]()
復旦大學青年科創園星江灣基地
復旦大學博士生宋超宇和幾位博士同學在基地的協助下,提交了復行科技初創公司的申請,“我們的愿景源于一個信念:讓每一位下肢截肢者都能自信地站立、穩健地行走,重新擁抱生活的無限可能。”宋超宇團隊的項目致力于研發新一代智能動力假肢,定價為現有市場產品的十分之一,希望通過產品顯著提升截肢者的生活質量,助力他們重返正常社會生活。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傳超帶領的博士后、博士生團隊專注獨家專利古DNA技術,“我們的技術可為公安司法部門提供冷案重啟與陳舊遺骸鑒定的關鍵證據,破解傳統技術無法突破的懸案;為考古文博機構提供生物種屬鑒定、人群譜系溯源等精準分析服務。”
作為服務復旦大學優質創新資源轉化的關鍵平臺,星江灣基地對接復旦大學江灣校區的優質科創項目,以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為目標,構建政(政府政策支持)、產(企業產業需求)、學(高校科研資源)、研(技術攻關)、用(市場應用場景)一體化的創新創業生態。基地不僅為入駐團隊提供物理空間與基礎服務,更通過整合政府政策引導、高校技術支撐、企業市場需求三方優勢,重點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未來,星江灣基地將重點聚焦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年內培育100個青年科創項目,形成“復旦研發-寶山轉化-產業壯大”的創新鏈條。同時,基地將逐步向長三角地區輻射,探索可復制的校地合作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