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央行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7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期限為3個月(91天)。
數據顯示,11月將有7000億元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對于11月到期的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央行進行了等量續作。此外,11月還有3000億元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
央行連續向市場注入中期流動性,資金面處于穩定的充裕狀態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預計央行11月還會開展一次6個月期買斷式操作,估計加量續作的可能性比較大。
王青指出,10月安排5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用于化解存量債務及擴大有效投資,這意味著年底前會加發5000億元地方債,11月政府債券發行規模有可能處于較高水平。另外,10月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畢后,接下來會帶動配套貸款較快增長。最后,11月銀行同業存單到期量也有明顯增加。以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資金面收緊效應。
“著眼于應對潛在的流動性收緊態勢,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向銀行體系注入中期流動性,有助于保持資金面處于較為穩定的充裕狀態。”王青說,這在助力政府債券發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的同時,也將釋放數量型政策工具持續加力信號,顯示貨幣政策延續支持性立場。
10月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國債買賣凈投放200億元
10月27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央行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11月4日,央行發布的10月中央銀行各項工具流動性投放情況顯示,短短一周的時間,央行已經通過公開市場國債買賣凈投放200億元。
2025年初,因債券市場供求不平衡壓力較大、市場風險累積,央行曾暫停國債買賣。不過,從國際經驗來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央行在公開市場買賣國債,是一種比較成熟和主流的基礎貨幣投放渠道方式。市場人士指出,央行在當前時點重啟國債買賣有助于為債券市場重新注入強心劑,利好債市做多信心凝聚。
此外,2026年財政可能維持前置發力節奏,央行提前啟動買債,可為次年政府債發行奠定良好基礎。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團隊指出,從供給視角來看,今年四季度并非財政密集發力期,不過,考慮到2026年地方政府仍有2萬億元的化債額度,可能于年初密集發行,央行提前啟動買債,或可有效緩解市場對資金波動與銀行承接能力的憂慮。
此外,通過國債買賣操作,既可以緩解商業銀行的債券持倉壓力,又可以實現類降準的效果,為四季度市場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財信證券分析師張雯婷在報告中也指出,預計2026年財政政策或將繼續維持靠前發力節奏。因此,當前重啟國債買賣有助于支持實體經濟和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的協同性,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王青指出,10月央行通過公開市場國債買賣凈投放200億元。這意味著10月央行已恢復2025年1月以來暫停的國債買賣,當月向銀行體系注入長期流動性200億元。與年初暫停國債買賣時相比,當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期限利差走闊,債市整體運行良好,目前已具備恢復國債買賣的條件。
另外,當前恢復國債買賣,加大對銀行體系長期流動性的支持,也在進一步釋放穩增長信號,有助于穩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不過,10月恢復國債買賣不影響四季度降準預期。后續央行將綜合運用各類價格型和數量型政策工具,加大穩增長力度。當前物價水平偏低,貨幣政策有充足的操作空間。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團隊指出,國債買賣或可替換MLF等中期流動性,降低銀行體系負債成本,8月至10月每個月買斷式逆回購和MLF合計投放6000億元,由于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操作利率“隨行就市”,以1年期AAA同業存單利率度量,1年期MLF操作利率或在1.60%~1.70%區間,國債買賣在降低基礎貨幣投放成本的同時,也有利于紓解銀行負債端成本壓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付春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