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
想看演唱會,官方開票“秒沒”,二級市場卻“天價”頻出,動輒上萬元、甚至幾萬元;還有“代拍”“內部票”等,暗流涌動。公眾苦此亂象,久矣。
從售方角度看,演出票務市場以一級票務平臺為主,二級票務平臺為輔。在二級票務市場,有的“黃牛”將演唱會粉絲視為“可以收割的韭菜”,漫天要價,導致欺詐、違約、偷逃稅款等違法違規侵權行為。甚至有的主辦方與“黃牛”勾結,將門票批量導入二級市場,轉移銷售風險,制造稀缺假象,最大限度謀利。
從買方角度看,信息不對稱、技術不對等引發“黃牛”猖獗,公眾“一票難求”。2023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發布通知,要求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且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于核準觀眾數量的85%。但在實際操作中,公開銷售的門票信息并不透明,消費者無從知曉每場演出到底有多少張票公開發售。技術上,“黃牛”用外掛每分鐘點擊200次搶票,形成完整的囤票產業鏈,再以超高溢價在二手平臺售出。
如何消解亂象?一方面,推動平臺票務信息透明化,對溢價超出合理區間的交易強制攔截。另一方面,構建異常行為識別系統,針對“黃牛”常用的“多賬號搶票”“高頻退票”等行為設置智能監測指標。同時,或可參考12306、“蘇超”等候補機制,將演唱會門票賣給真正想看的觀眾。當然,強化法律震懾不可少,對外掛開發者、內外勾結者追究刑責,以法治重拳整治“黃牛”亂象。
溢價的是門票,透支的是市場信任。票務不應成為竭澤而漁的灰色利益鏈。如果真情實感的文化體驗被明碼標價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演出市場的初心已然蒙塵。
曲高者,和必寡。“把高票價打下來”不光是普羅大眾的共同心聲,更是演出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原標題:《微言 | 門票 “秒沒” 炒上天?演唱會票務亂象,該治了!》
欄目主編:范兵、張裕
本文作者:文匯報 付鑫鑫
題圖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