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下旬的金融市場著實上演了一出 “反常戲碼”。
10 月 28 日中美剛公布貿易磋商的積極進展,按常理全球風險偏好該升溫,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該承壓下跌。
可當天現貨黃金在短暫跌破 3900 美元后,10 月 29 日就直線拉升重回 4000 美元關口,單日漲幅近 2%。
不少人把這波上漲歸為地緣風險,但中東、俄烏的局勢早不是新鮮事,根本撐不起這種逆利好的行情。
而美聯儲就在 10 月 30 日,美聯儲突然宣布 12 月 1 日起提前終止縮表,比市場預期的明年早了整整一個月,還明確要把到期 MBS 資金轉投短期國債。
一邊是貿易利好釋放樂觀信號,一邊是金價逆勢反彈、美聯儲緊急 “剎車” 縮表,黃金用這種反常走勢,是不是在悄悄預警著全球流動性或貨幣信用體系里藏著我們沒看透的隱憂?
![]()
貿易利好下的金價 “叛逆” 信號
當中美貿易談判團隊共同公布階段性成果,市場普遍將其視為全球經濟確定性提升的重要標志。按照傳統邏輯,經濟預期改善會削弱避險情緒,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應承壓下跌。
但現實卻與之相悖,國際金價不僅未跌,反而在消息公布后的三個交易日內累計上漲超 3%,突破 2900 美元 / 盎司關口,距離歷史峰值僅一步之遙。
這種 “逆邏輯” 走勢,徹底打破了短期市場對金價的預判,也讓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背后的驅動因素。
![]()
不少觀點將金價上漲歸咎于中東、俄烏等地緣政治摩擦。
但深入分析便會發現,這些區域的局勢緊張已持續數月,屬于市場長期消化的 “舊聞”,難以解釋貿易利好后的突發性上漲。
真正的核心驅動力,藏在黃金對貨幣信用體系的 “預警功能” 中。
作為不依賴任何主權信用的資產,黃金的價格波動往往先于宏觀數據,反映市場對貨幣購買力與金融穩定性的深層擔憂。
此次金價逆勢上行,本質是資金用腳投票,提前對沖潛在的貨幣信用風險,而非對短期事件的情緒化反應。
![]()
回顧現代金融史,黃金的每一次 “叛逆” 走勢都非偶然,而是對貨幣體系裂縫的提前揭示。1971 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金價已提前擺脫 35 美元 / 盎司的官價束縛,悄然上漲。
2008 年次貸危機爆發前,黃金在雷曼兄弟破產半年前便開啟上行通道;2020 年疫情全球蔓延前,金價也已率先突破 1700 美元關口。
如今,在貿易利好的樂觀氛圍下,金價再次展現出與市場情緒的 “背離”,這一歷史規律的重演,或許正預示著全球金融格局將迎來新的變化。
![]()
美聯儲急踩剎車的底層邏輯
美聯儲突然宣布將縮表終止時間從 2026 年 1 月提前至 2025 年 12 月,這一 “急剎車” 動作的背后,是市場流動性壓力的持續升級。
早在 2025 年 9 月,貨幣市場已出現明顯的緊張信號,擔保隔夜融資利率(SOFR)與美聯儲準備金利率的利差從 0.05% 擴大至 0.15%,且這一波動并非季末資金需求高峰等常規因素引發,而是反映出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結構性趨緊。
更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流動性 “安全墊” 的隔夜逆回購(ON RRP)余額降至零,意味著市場多余資金耗盡,部分機構開始面臨融資困難。
![]()
準備金規模觸及 “紅線”,成為美聯儲停縮表的核心量化依據。
自 2022 年啟動縮表以來,美國銀行體系準備金從峰值的 4.3 萬億美元持續下降,2025 年年中后,隨著財政部 TGA 賬戶吸納流動性、隔夜逆回購工具退出。
準備金加速下行,至 10 月已降至 2.93 萬億美元,接近美聯儲設定的 2.5-3 萬億美元 “充足區間” 下限。
對于美聯儲而言,準備金一旦低于這一閾值,可能引發銀行間融資成本飆升,甚至重現 2019 年 “錢荒” 危機,因此提前停止縮表成為必然選擇。
![]()
從政策初衷來看,此次調整既是對歷史教訓的吸取,也是對當前經濟環境的適配。
2019 年,美聯儲因過度縮表導致準備金不足,引發回購利率單日暴漲至 10%,被迫重啟流動性投放;如今提前停縮表,正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
同時,2025 年美國就業市場出現降溫跡象,失業率從 3.5% 微升至 3.8%,經濟下行風險加大,而核心通脹仍高于 2% 的政策目標。
控通脹與穩增長的平衡中,停止縮表成為美聯儲緩解市場壓力、防范風險擴散的關鍵舉措,也是對當前經濟困局的被動但必要的回應。
![]()
流動性緊張背后的金融脆弱性
美聯儲提前停縮表的動作,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對金融體系潛藏風險的主動應對。
2025 年,美國兩家區域性銀行相繼曝出貸款欺詐事件,盡管涉事金額僅數千萬美元,看似影響有限。
但背后暴露的問題卻觸目驚心,在高利率環境擠壓利潤的壓力下,部分中小銀行竟放松信貸審核標準,甚至存在違規放貸操作,這直接反映出銀行風控體系的松動。
更值得警惕的是,數據顯示 2024 年三季度美國區域銀行不良貸款率已從 1.2% 攀升至 1.8%。
其中商業地產貸款壞賬率更是突破 2.5%,隨著遠程辦公常態化持續沖擊商業地產市場,這類資產的風險還將進一步釋放,給本就承壓的銀行體系再添隱患。
![]()
流動性緊張的困境,還源于多重因素的疊加共振。除了美聯儲縮表持續收回流動性。
國財政部為彌補財政赤字,2025 年以來加速增發短期國債,單季度發行量同比增加 30%,大量吸納市場現金,導致銀行體系準備金連續八周下降。一度逼近 2.8 萬億美元的 “安全底線”。
流動性的持續收緊,直接推高了銀行融資成本,美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較年初上升 0.5 個百分點。
部分中小銀行不得不依賴高成本融資維持運營,形成 “融資成本上升 — 利潤壓縮 — 風險承受能力下降” 的惡性循環。
面對潛在的風險鏈條,美聯儲早已開始布局。
在宣布停止縮表的同時,其明確表示將到期房貸支持證券(MBS)的資金全部轉投短期國債,這一看似技術性的調整,實則暗藏深意。
通過縮減風險較高的 MBS 持有規模、增加無風險國債占比,美聯儲既優化了資產負債表結構,又為后續可能的量化寬松儲備了 “彈藥”。
一旦金融風險擴散,可快速通過增持資產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這一操作既是對當前風險的防御,也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提前準備。
![]()
停縮表后的市場重構與未來預判
美聯儲停縮表這一政策轉向,正悄然重塑全球資產價格格局。
從美國本土市場來看,停縮表直接緩解了銀行短期融資壓力,銀行間回購利率波動幅度收窄 50%,有效避免了流動性危機的爆發。
同時,美聯儲對短期國債的增持,增加了市場需求,推動 10 年期美債收益率回落 0.3 個百分點,緩解了長端利率上行對經濟的壓制。
不過,這一政策對股市的支撐作用卻十分有限,美股三大指數在消息公布后僅短暫上漲。
隨后回歸震蕩,究其原因,企業盈利增速放緩、降息節奏不明朗仍是主導市場的核心因素,停縮表帶來的流動性改善僅能起到短期緩沖作用。
![]()
在全球市場層面,美聯儲的 “急剎車” 為新興市場帶來喘息之機。
此前,全球 “美元荒” 導致新興市場美元融資成本飆升,資本外流壓力加劇,部分國家外匯儲備大幅縮水。
而停縮表后,美元指數回落 1.2 個百分點,新興市場美元債利差收窄 0.4 個百分點,印度、巴西等國股市均出現 2% 以上的反彈,資本外流態勢得到遏制。
不過,大宗商品市場呈現分化態勢,黃金因貨幣信用對沖需求持續走強。
但原油、工業金屬等受全球經濟復蘇預期疲軟影響,價格仍維持低位震蕩,美元雖有回落但仍處相對高位,對商品價格形成壓制。
![]()
2025 年 10 月,美聯儲已啟動年內第二次 25 個基點降息,但官員內部對后續政策分歧明顯,部分官員擔憂過早降息會導致通脹反彈,也有官員認為需進一步寬松以應對經濟下行風險。
短期內,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將穩定在 6.6 萬億美元左右,形成新的 “常態” 規模。
但市場擔憂的是,若通脹反復或美國大選后政治壓力干擾貨幣政策獨立性,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元信用。
而黃金作為 “無信用風險資產”,其戰略價值或將持續凸顯,全球金融市場的重構仍在繼續。
![]()
結語
從中美貿易利好下的金價反常上漲,到美聯儲提前停縮表的政策轉向,一系列現象背后,是全球流動性格局的深刻變革與金融體系脆弱性的暴露。
美聯儲的 “急剎車” 既是對當下風險的應對,也預示著傳統貨幣政策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這場由流動性引發的連鎖反應,正推動全球資產配置邏輯重構,也提醒市場參與者。
在貨幣信用體系面臨挑戰的當下,需穿透短期市場波動,把握長期趨勢,方能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格局中趨利避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