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 一
一架木梯搭在水桶粗的槐樹上。一個女孩子站在木梯頂端,背靠樹干,正吃力地安裝電燈。樹從公路邊沖上來越過房頂,路下是條小河。這樣的高空作業有點危險,我不無擔憂地提示:“王婷,你可要小心點。”
“放心,叔。”她甜甜地回應我。
此情此景,讓我不由想起采訪王新法的經歷。王新法,正是她的父親。
2017年,我不斷聽人說,有位年逾花甲的退伍軍人,千里迢迢從河北石家莊市來到湖南石門縣南北鎮薛家村義務扶貧,拿出個人積蓄,加上自己的退休金和籌集來的資金,總計100多萬元,組織村民修通簡易公路15公里,架設小石拱橋6座,還新建了由村民入股的茶葉合作社……自古燕趙多義士,可與薛家村非親非故的王新法,為什么要傾其所有來幫助薛家村呢?
我非得上山探個究竟。
不巧,我到村里那天,王新法不在“家”。他去長沙某大學談一個茶葉合作開發項目,要很晚才能趕回來。村支書領我先去參觀他臨時借住的“家”。那是立在公路邊的一棟木屋。我隨村支書走上十幾級臺階,迎面看見堂屋門口掛著“薛家村共同富裕合作社”的牌子。房門沒上鎖,進門后拐進西頭臥室,地板踩上去“吱嘎”亂響,一張木床上折疊著整齊的軍被和幾套泛著灰白的迷彩服,床腳擺放著啞鈴、拉力器等健身器材,窗邊桌子上則堆滿各種各樣的扶貧資料,除此別無他物。村支書介紹,王大哥外出從來不鎖門,幾把暖壺總是注滿開水,供過路的鄉親們取用。
我和村支書各搬一把木椅,坐在門口曬坪里聊天。村支書感嘆說:“這真是個好人啊,與我們村沒丁點兒關系,從2013年起上山扶貧,3個春節都沒回去和家人團聚,專門往五保老人和貧困戶家里鉆,你說他圖個啥?”
那晚上,我和風塵仆仆趕回的王新法談到深夜兩點,談他的家庭,談他的人生經歷。這位有著44年黨齡和14年軍齡的退伍老兵,隨朋友來薛家村游玩,目睹了鄉親們的生活狀況后,就決定留下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夜深沉,湘西北高海拔的大山里,連夜鳥的叫聲也已停歇。我見他打出一個疲憊的哈欠,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便結束了采訪。睡覺前,我打算將掛在外面槐樹上的電燈拉滅,被他止住了:“這個燈是不熄的,用不了幾個電費。”見我不解,他指著外面說:“黑咕隆咚的,留著給過路的村民照亮,防止有人摔下河去。”我站在涼夜里,品味著王新法的話,心仿佛顫動一下。抬眼望,遠處微弱星光下,聳立著黑黢黢的群山,耳畔只有公路下溪水流動的嘩嘩聲。
那次采訪后不久,就傳來噩耗,王大哥積勞成疾,倒在了和技術人員研究修橋方案的現場……后來,應村民請求,經家屬同意,他的骨灰被留在山里,和薛家村人民永遠在一起。
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年,他的女兒王婷會放棄北京的事業,沿著父親走過的路,來到薛家村開辦茶廠,助力鄉村振興,替父親實現未竟的心愿。
“燈泡壞了,得換一個。”王婷的話將我從憶往中拉回現實,“那舊燈泡瓦數小,這次換上60瓦的,更亮些。”
暮色降臨,王婷小心翼翼爬下木梯,“啪”地摁下木柱上的電源開關,新換上的電燈亮起。舉目望去,樹下的公路亮堂堂的。槐樹靜立,溪水流淌,沐浴在燈光里的一切那么美好、溫馨。我心想:“王大哥,放心吧,你給鄉親們點亮的長明燈,永遠都不會熄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