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
《——【·前言·】——》
說起人類歷史上“最慘”的年份,你可能想到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或者1347年的黑死病。
可要論起真正的地獄難度,公元536年說自己排第二,恐怕沒哪個年份敢搶第一。
那一年,太陽消逝,整個地球像被罩進了一個巨大的黑布袋里,糧食絕收,餓殍遍野,瘟疫肆虐。
更可怕的是,當時的人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只能眼睜睜看著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倒下。這場持續數年的“噩夢”到底是怎么回事?
![]()
冰層深處藏著的秘密
20世紀末,一群科學家在南極鉆冰芯的時候,挖出了一段奇怪的冰層。
這段冰層形成于公元536年前后,里面密密麻麻夾雜著黑色的火山灰顆粒。這些火山灰的成分指向了一個地方——冰島。
實驗室里的顯微鏡下,這些火山灰講述著一個驚人的故事。
公元536年初,冰島某座火山發生了大規模噴發,噴射出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硫沖上了平流層,在地球上空形成了一層厚厚的"屏障"。
![]()
這層屏障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把太陽光反射回了宇宙。
科學家們沒有停下腳步。他們跑到歐洲各地的湖泊,從湖底取出一根根泥柱。這些泥柱就像一本本日記,每一層都記錄著某個年代的氣候信息。
公元536年那一層,植物花粉的數量驟減,橡樹、櫸樹這些喜溫植物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耐寒的松樹和樺樹。氣溫至少下降了2到3攝氏度。
![]()
日本信州的諏訪湖邊,當地人世代流傳著一個"御神渡"的傳說。
說是每年冬天,湖面會裂開一道筆直的冰縫,那是山神走過的痕跡。科學家查閱歷史記錄后發現,
公元536年之后的幾十年里,諏訪湖頻繁出現這種異常結冰現象。這根本不是什么神跡,而是氣溫驟降導致湖面冰層膨脹開裂的物理現象。
![]()
古代史書也提供了線索。中國西魏的史官記載:"正月,辛酉,有星孛于大角",緊接著寫道"京師饑,米斗五百"。
歐洲那邊,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在他的著作里寫:"這一年,太陽發出的光沒有亮度,就像月亮一樣,持續了整整一年。"
![]()
那個不見天日的春天
公元536年1月的某一天,天空突然暗了下來。
羅馬城的居民推開窗戶,發現外面籠罩著一層詭異的濃霧。
這霧不像平常的晨霧,太陽升起后也不散去。正午時分,抬頭看天,太陽只剩下一個模糊的光暈,光線微弱得像傍晚時分。
農民們站在田埂上發愁。往年這個時候,麥苗早該綠油油一片了,可今年麥苗長得又矮又黃,葉子上還掛著霜。白天的氣溫只有幾度,風吹在臉上像刀割。
![]()
這種天氣持續了整整18個月。
中國北方的情況更糟。黃河在夏天居然結了冰,這在史書里從來沒有過記載。
西魏控制區的農田里,小麥凍死在地里,連種子都沒留下。老百姓開始挖野菜、剝樹皮,到了秋天,連野菜和樹皮都挖光了。
歐洲的夏天像冬天一樣寒冷。意大利半島的葡萄園里,葡萄藤上掛著的果實還沒成熟就凍死了。
![]()
法蘭克王國的農民收割小麥時發現,麥穗里只有干癟的麥粒,磨出來的面粉又黑又粗。
這場災難不分貴賤。君士坦丁堡的皇宮里,查士丁尼皇帝站在窗前,看著城外灰蒙蒙的天空發愁。
國庫里的糧食儲備正在快速消耗,各地都在鬧饑荒,稅收也收不上來了。
![]()
餓殍遍野的人間地獄
公元537年,饑荒開始收割人民。
西魏境內,史官不得不在竹簡上寫下那些可怕的字眼:"民相食"。
糧食價格漲到了天價,一斗米能賣到500文錢,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幾個月的收入。集市上早就沒有糧食賣了,只有一些富人家里還藏著存糧。
街道上隨處可見倒斃的尸體。起初還有人收尸埋葬,后來死的人太多,尸體就堆在路邊,沒人管。野狗開始成群結隊在城里游蕩,啃食尸體。
![]()
羅馬城的糧倉空了。原本從埃及和北非運來的糧船,因為天氣惡劣停航了。
面包坊門口每天排著長隊,面包師傅把面粉里摻進了橡子粉、豆渣,甚至鋸末。這樣的面包又苦又澀,難以下咽,可就是這樣的面包,價格也漲了十倍。
公元540年,當人們以為日子能好過一些的時候,更可怕的災難來了。
埃及的港口城市佩盧西翁,一艘從印度回來的商船靠岸。
船上的水手和貨物里,攜帶著鼠疫桿菌。這種病菌先感染了港口的老鼠,然后通過跳蚤傳播給了人類。
![]()
感染者先是高燒,然后腹股溝和腋窩會長出雞蛋大的淋巴結膿包,疼得死去活來。
三到五天后,病人開始咳血,皮膚出現黑斑,最后在痛苦中死去。死亡率超過一半。
瘟疫沿著商路向北蔓延。君士坦丁堡成了重災區。城里每天死亡的人數從幾十人漲到了上千人。
![]()
教堂的墓地早就滿了,后來就在城外挖大坑,把尸體一層層摞起來埋掉。據普羅科匹厄斯記載,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數達到了5000到10000人。
瘟疫持續了兩年多。等到疫情過去,君士坦丁堡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
整個東地中海地區,至少有2500萬人死于這場瘟疫。查士丁尼皇帝復興羅馬帝國的夢想,就此破滅。
![]()
改變王朝命運的冷空氣
公元536年的災難不是孤例。氣候突變改寫歷史的事,在之后的時間里一次次上演。
公元1600年,地球又遭遇了一次火山爆發。秘魯的某座火山噴發,緊接著菲律賓的帕克火山也炸了。兩次大規模噴發疊加在一起,把地球推進了"小冰期"。
明朝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1627年,陜西大旱,赤地千里。1640年,蝗災從河南開始,鋪天蓋地席卷北方。
饑民們聚在一起造反,李自成、張獻忠的隊伍越滾越大。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
![]()
氣溫下降還帶來了另一個后果——關外的女真人南下。
東北的冬天越來越冷,越來越長,游牧生活難以為繼。皇太極帶著八旗軍隊打進關內,不僅為了搶劫財物,更是為了爭奪溫暖的土地。
歐洲的情況有點不一樣。14世紀到19世紀的小冰期,給歐洲帶來了饑荒和瘟疫,社會矛盾激化。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種壓力催生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
達芬奇、莎士比亞這些天才,都誕生在這個寒冷的時期。人們不得不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災難?人類該如何面對自然的威脅?
20世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和王朝更替之間存在驚人的關聯。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亂世——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明清交替——都發生在氣候異常時期。溫度下降導致糧食減產,糧食減產引發饑荒和叛亂,叛亂推翻了舊王朝。
![]()
《——【·結語·】——》
公元536年那場災難過去近1500年了,人類的科技進步到了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我們有了溫室大棚,有了化肥農藥,有了全球糧食貿易網絡。
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安全了。冰島的火山依然活躍,氣候變化的威脅依然存在。
古人面對天災只能聽天由命,我們至少可以提前預警、儲備糧食、研發抗災技術!
信息來源:
1. 《公元536年氣候異常事件研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 普羅科匹厄斯《戰爭史》第四卷
3. 《中國歷代自然災害及歷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農業出版社
4. Michael McCormick et al., "Volcanoes and the Climate Forcing of Carolingian Europe", Science, 2015
5. 《魏書·世祖紀》及《資治通鑒》相關記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