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剛入職的表弟吃飯,這小伙子愁得扒拉著米飯不抬頭:“姐,我現在看見問題就想躲,昨天領導讓我改個方案,我怕改砸了愣是拖到下班沒敢動。”
我聽著樂了,這不就是當年的我嗎?那時候總覺得 “不犯錯 = 安全”,底氣得靠 “不惹事” 攢著。
直到后來讀稻盛和夫的故事,才發現這想法簡直是把 “攢底氣” 的方法搞反了,人家老爺子的底氣,不是躲出來的,是跟問題 “死磕” 磕出來的。
咱們先掰扯個常識誤區:大多數人覺得底氣是 “手里有啥”,比如存款多、職位高、人脈廣,就像手里攥著越多籌碼,腰桿越硬。
可稻盛和夫偏不這么想,他這輩子最風光的時候,京瓷和 KDDI 都是世界 500 強,但他總說 “我最有底氣的日子,是在快要倒閉的小工廠里熬通宵的那些天”。
這話聽著像凡爾賽,其實藏著個反常識的理:底氣不是 “存量”,是 “增量”;不是你已經擁有的東西,是你能解決多少之前解決不了的問題。
![]()
一、別躲!主動找問題才是底氣的 “儲蓄罐”
稻盛和夫剛畢業那會,找工作跟開盲盒似的,抽中了個 “爛攤子”,松風工業,一家快倒閉的陶瓷廠。車間里到處是油污,工資都快發不出來,同事們天天摸魚,要么就琢磨著跳槽,堪稱當時的 “職場丐幫分舵”。
換別人早卷鋪蓋走了,稻盛和夫卻犯了 “軸” 勁:“走了能去哪?不如在這解決點問題試試。”
那時候工廠想做新型陶瓷材料,可技術不過關,實驗十次有九次失敗,別人都覺得 “這是老板異想天開”,稻盛和夫卻把鋪蓋卷搬到了實驗室,白天盯流程,晚上查資料,連吃飯都捧著燒杯。
有次為了搞清楚原料配比,他連續三天沒合眼,最后累得趴在實驗臺上睡著了,醒了接著調配方。
同事見了都笑他 “傻”:“又不是你家廠子,這么拼干嘛?” 他卻嘿嘿笑:“解決了這個問題,我不就多會點東西了嗎?”
就這么 “傻” 了半年,他還真搞出了新型陶瓷,不僅救了快倒閉的工廠,自己也成了行業里小有名氣的技術專家。
后來有人問他:“那時候你不怕失敗嗎?” 他說:“怕啊,但更怕遇到問題就躲,躲來躲去,自己啥本事都沒有,那才真沒底氣。”
你看,咱們總想著 “等條件好了再做事”“等問題少了再努力”,可稻盛和夫偏要 “在問題堆里找機會”。就像攢錢,普通人想著 “等工資高了再存”,他卻想著 “哪怕每月攢十塊,也比不攢強”。
主動找問題解決,就像往 “底氣儲蓄罐” 里扔硬幣,扔一次沒多少,可扔得多了,自然就沉甸甸的。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職場里 “躺平”,美其名曰 “保護自己”,其實是怕解決問題出錯。
可你想啊,你躲過了一個問題,就少了一次鍛煉的機會;躲過了十個問題,就少了十種能力。
等有天公司裁員、行業變動,別人能靠解決問題的本事跳槽、轉行,你只能抱著 “沒犯過錯” 的空殼子慌神,這哪是保護自己,分明是斷自己的底氣路。
![]()
二、別嫌小!啃小問題才是底氣的 “復利公式”
咱們還有個誤區:覺得只有解決 “大問題” 才算有本事,才能攢底氣,比如搞定一個億的項目、研發出顛覆性產品,才算厲害;至于改個報表、調個流程這種 “小問題”,根本不值一提。
可稻盛和夫偏不這么看,他管這種心態叫 “眼高手低的病”,還說 “大問題都是小問題堆出來的,能啃小問題,才能扛大問題”。
京瓷剛成立的時候,規模小得可憐,就幾十個人,接的都是別的大公司看不上的 “小訂單”,比如給電子表做陶瓷零件,要求精度高,利潤還薄。
員工都有點不樂意:“咱們好歹是技術公司,總做這種小玩意,啥時候才能做大?” 稻盛和夫卻召集大家開會:“別嫌訂單小,能把小零件做到百分百合格,就是本事。”
有次廠里接了個訂單,要求陶瓷零件的誤差不能超過 0.1 毫米,這在當時算是很高的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