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平教授帶領團隊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采集自然發酵乳制品。左一為馬騰,右二為張和平教授。受訪者供圖
在10月28日福建泉州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來自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后馬騰團隊的參賽項目“慧眼識菌——數據賦能中國菌邁向產業強國之路”,在創新組的農業與現代食品賽道獲得金獎。
“乳酸菌已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大健康產業、畜牧健康養殖等領域,我們團隊在張和平教授帶領下,長期致力于乳酸菌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意在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推動我國益生菌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馬騰說。
“我們團隊所做的,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創新’。”馬騰說,“我們用AI技術為導師30多年積累的寶藏裝上‘慧眼’,團隊實現從‘找菌’到‘篩菌’再到‘用菌’的全鏈條突破。”
“沒有好菌種,再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都是‘無米之炊’。”馬騰團隊指導教師張和平教授的話,點出行業痛點。
早在1989年,張和平就開啟了全球“尋菌”之路,從46個國家采集自然發酵乳制品等6663份樣本,創新19種乳酸菌培養方法,最終分離保藏55328株乳酸菌,涵蓋33個屬、456個種,建成全球最大、種類最齊全的原創性乳酸菌種質資源庫,為“中國菌”儲備了核心家底。
光有資源不夠,還要“讀懂”菌種。張和平帶領團隊歷時多年完成8個屬289個模式菌株、30168個分離株的基因組解析,建成收錄118697個基因組的乳酸菌綜合性數據庫,數據量是國際權威數據庫NCBI(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的2.51倍,更挖掘出36個與產酸、耐受、抗氧化直接相關的功能基因。
張和平教授在乳酸菌種質資源庫中查看菌株保藏情況。左一為張和平。受訪者供圖
“就像給每株菌建了‘基因身份證’,明確哪些菌株能抗住胃酸、哪些能高效生產短鏈脂肪酸,為食品工業選菌提供精準依據。”張和平團隊核心成員、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后靳昊說。
馬騰表示,過去,食品企業篩選一株適配發酵、耐受性強的優質益生菌,依賴傳統純培養技術,需3到6個月才能完成分離、培養、驗證全流程,效率低、成本高,導致國內食品企業長期“不敢篩、篩不起”。
目前,這份尋找“好菌種”的接力棒,傳到了張和平的博士后和研究生手中。
他們通過建立乳酸菌發酵特性、胃腸道耐受性等表型與功能基因的關聯模型,借助內蒙古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臺“青城之光”高性能計算力,將篩選時間從每株“3到6個月”壓縮至每株“2小時”,準確率更達97.77%。
截至目前,團隊篩選出72株優質功能菌株。其中,副干酪乳桿菌PC-01被應用于乳酸菌飲料生產,活菌數突破每100毫升500億,遠超行業每100毫升300億到500億的平均水平。
馬騰帶領團隊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采集自然發酵乳。左三為馬騰。受訪者供圖
在某乳制品企業的發酵乳生產車間,由張和平團隊篩選的“副干酪乳桿菌PC-01”正改變著生產端效率——這株菌經智能化篩選驗證,具備產酸速率快、穩定性強的特點,已通過成果轉化落地該企業生產線。
“AI篩菌技術不是‘炫技’,而是實實在在幫企業降本、提質、創新。”馬騰介紹,針對食品工業不同場景,團隊提供“定制化菌種方案”:為乳制品企業篩選高穩定性、高活菌菌株,讓發酵乳活菌數從106CFU/mL提升到108CFU/mL,為休閑食品、膳食補充劑企業提供功能明確的菌株,推動產品從“普通食品”向“功能性食品”升級。
如今,張和平團隊已構建起“資源庫-數據庫-篩選平臺-產業應用”的完整轉化鏈條,團隊的4位在站博士后累計獲科研資助394萬元,授權發明專利12項,其中,全球最大的乳酸菌基因組數據庫的建立,更獲中國工程院陳衛院士評價“是乳酸菌研究與產業開發的里程碑”。
根據規劃,團隊將在2026年新增10家食品企業合作,到2028年將推動AI篩菌技術與“中國明星菌株”出海。“我們要讓全球食品工業知道,優質益生菌,中國也有、中國更優。”馬騰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