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的藩王制度在歷朝歷代也是獨樹一幟,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嗣供衛天下,所以大封藩王,雖然藩王遠不如漢初藩王那般如同國中之國,但也有不小的兵權和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之后隨著天下局勢安穩,藩王已經有尾大不掉之勢,朱元璋雖然有心削藩,但牽一發而動全身,削了藩王,天下要地,尤其是邊境,又派誰守呢,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很明顯年老的朱元璋已經沒有那個精力去解決,而且也不忍心對兒子下手,因此只是對藩王進行了一定限制。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時代,則是開始全面削藩,而且相當霸道,如同廢藩、殺藩一般,并且沒有先難后易,使得燕王朱棣造反,開始了4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允炆被推下皇位,朱棣成為皇帝。
朱棣登基以后,就聰明很多了,他采取的是隱性削藩,看似沒有改變藩王制度,但是削去了藩王的三護衛兵權,只保留了藩王的經濟特權。
![]()
并且遷都北京,以天子守邊外加總兵鎮守制度輔佐,來徹底取代藩王守邊和鎮守天下要地的模式,自此藩王成為只享受經濟特權而不用出力的特殊階級,而隨著時間推移,藩王越來越多,最終給明朝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可以說是明朝滅亡的一大原因,又或者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如果朱棣徹底削藩,那么藩王之后不會給明朝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那明朝肯定會延續更長時間,大概率276年的明朝會超越289年的唐朝,成為單一王朝中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甚至打破大一統王朝不過300年的魔咒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擁有經濟特權的明朝藩王因為長期被圈養,固然對皇權構不成威脅,但也因為這種安逸太過的環境而難以涌現人才。
因此明朝滅亡以后,南明四帝一監國等明朝藩王表現真是一言難盡,也就是一個隆武帝算是說得過去,其他藩王多是無能力無遠見,甚至可以說是爛泥扶不上墻,根本不像西漢滅亡以后,有宗室劉秀力挽狂瀾,再造大漢,甚至連劉備那樣三分天下的人物都出現不了。
![]()
所以朱棣的削藩看似聰明,實則不過是小聰明,問題解決不徹底,最終還是貽害無窮。
當然朱棣之所以削藩不徹底,除卻他自身的原因之外,建文帝朱允炆“珠玉在前”是個關鍵原因。
我們來看看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先后廢周王、齊王、代王、岷王為庶人,或是禁錮或是流放,并且逼得湘王自焚。
都說建文帝朱允炆儒雅,其實他對藩王叔叔們還是挺狠辣的,如果他削藩成功了,那不用多說,肯定是徹徹底底將這個問題解決了,明朝之后就是“輕裝上陣”的發展,但是他并沒有,反而將整個藩王集團給得罪,這是他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等到朱棣造反成功以后,有著建文帝朱允炆的前車之鑒,雖然他不至于害怕因為削藩,再有藩王推翻他,但他也不能再成為下一個狠辣的建文帝朱允炆,畢竟他就是以朱允炆迫害者的身份起兵造反的,不能成功了繼續如出一撇的削藩,甚至采取柔和一些的方式全面削藩也很難。
![]()
尤其是朱棣是造反登基,哪怕他是太祖高皇帝的第四子,但他以藩王成為皇帝的合法性依舊在當時受到了很大的質疑,像方孝孺的寧死不屈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
面對這個致命問題,他只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勢力,而獲得藩王集團的認可和支持,則是關鍵中的關鍵,這樣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他合法性不足的問題,才能徹底坐穩皇位,朱棣不至于看不出來不徹底削藩的后果,但他受限于自己的尷尬位置,只能是妥協式解決,因此最終只是隱性削藩,造就了畸形的明朝藩王制度。
可以說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造成的最惡劣影響,本來身為開國皇帝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他是最有可能糾正開國皇帝制度上的問題,最有可能解決藩王問題的,本來有更好更適合的方法,結果他偏偏不用,而且搞砸了,使得問題復雜化了,削藩失敗以后帶來了后患無窮的惡劣影響。
使得推翻他的朱棣沒法徹底削藩,錯過了解決藩王問題的關鍵窗口期,或者說沒有他那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能是不倫不類的解決問題,最后是使得畸形的藩王制度如同附骨之疽一般,趴在大明帝國身上吸血,直到這個龐大帝國崩潰才結束吸血。
![]()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