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星標”,暫存文章,查找更方便!

【伍德麥肯茲:2050 凈零排放不可能,全球氣溫將上升2.6度】
零碳情報
![]()
近日,全球知名能源研究與咨詢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發布《2025-2026年能源轉型展望》報告。報告表示,電力需求激增和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已使得許多國家制定的2050年凈零目標無法實現,世界目前正朝著全球升溫2.6°C的方向發展。
分析表明,要實現將升溫限制在2°C以內的目標,需要在2025年至2060年間每年投資4.3萬億美元,并在206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能源行業投資必須從目前占全球GDP的2.5%增長到未來十年內的3.35%。
這份題為"超智能時代的能源演進"的新報告分析了能源和自然資源行業的四種不同路徑——伍德麥肯茲的基準情景(升溫2.6度)、國家自主貢獻承諾情景(升溫2度)、2050年凈零情景(升溫1.5度)和延遲轉型情景(升溫3.1度)。
"能源系統正變得更加復雜、相互關聯且波動劇烈,"伍德麥肯茲情景與技術副總裁Prakash Sharma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和電氣化等技術的擴張導致電力需求激增,曾經大多只是抱負的脫碳轉變,如今正面臨著規模、系統集成、資本配置和地緣政治方面的艱難權衡。"
"過去十年間,太陽能和風能在全球電力供應中的份額已從5%增長到20%,并且預計這一激增勢頭將持續。但從部署加速到一個深度脫碳、具有韌性的能源系統,其復雜性遠非簡單地增加裝機容量可比。"
1.轉型在西方遇阻,氣候領導力轉向中國
伍德麥肯茲的國家自主貢獻承諾情景預測,凈零排放只能在2060年之后實現——遠落后于科學家認為必要的2050年時間表。
"新的氣候領導力正在形成,"Sharma說。"隨著美國加倍投入化石燃料,推動盟友購買其液化天然氣,中國正通過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的主導地位,加上快速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奪取低碳主導權。歐洲保持著最強烈的凈零雄心,將清潔技術視為經濟和能源安全的關鍵。"
"雖然由于投資時間表被壓縮,更快的轉型在短期內似乎成本更高,但延遲轉型將帶來長期氣候適應成本顯著升高的風險。未來十年將出現關鍵的氣候檢查點,這將決定通過大幅增加投資是否仍能實現有意義的脫碳。"
在主要經濟體中,美國面臨最嚴峻的投資挑戰。根據伍德麥肯茲的Lens能源轉型情景分析,美國必須將年度氣候轉型支出增加76%才能實現凈零,這一顯著躍升遠超中國和歐洲所需的投資增長。
在基準情景下,到2040年,中國、歐洲和美國占全球資本支出的70%:
中國:每年9130億美元(基準情景)對比 11770億美元(凈零情景)- 需增加29%
歐洲:每年4550億美元 對比 6190億美元 - 需增加36%
美國:每年3880億美元 對比 6820億美元 - 需增加76%
其他地區面臨顯著差距,其他亞太國家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轉型支出需要增加一倍以上
2.關鍵礦物:新的戰略戰場
清潔技術嚴重依賴鋰、鎳、鈷、銅和稀土元素。供應鏈高度集中,中國主導著鋰和稀土的提煉,創造了新的地緣政治依賴。一輛典型的電池電動汽車所需的關鍵礦物是內燃機汽車的6倍(450公斤對78公斤)。
"這種集中度賦予了資源持有國新的影響力,而進口國則在競相爭取承購協議、多元化供應和建立庫存,"Sharma說。"關鍵礦物已成為新的戰略戰場:其可用性和可負擔性不僅將影響技術成本,還將塑造新能源格局中的力量平衡。資源民族主義正從化石燃料轉向關鍵礦物。"
3.AI革命使電力系統承壓
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正在創造前所未有的電力需求,數據中心在2025年消耗700太瓦時(超過電動汽車),并可能在2030年前翻倍。這種激增威脅著電力危機和更高的電價,同時可能使2030年的清潔電力承諾脫軌。然而,人工智能本身可能加速突破性技術的發展,并通過先進的模擬、優化材料性能以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高效的設計配置來優化能源系統。
4.電力成為主導的能源載體
在凈零情景下,電力需求將從目前占最終能源消費的五分之一擴大到2050年的超過一半。可變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從目前的20%激增至2050年的60%,僅太陽能就將在2030年前翻倍,并在2034年超過煤炭。
然而,在預測情景中,由于電網穩定性和存儲限制,可變可再生能源的實用上限為68%。與此同時,可調度的化石燃料仍然必不可少;煤炭繼續為發展中經濟體提供動力,而在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難以應對巨大新負荷的地區,燃氣輪機提供關鍵的備用支持。
5. 石油和天然氣面臨'漫長的告別'
在伍德麥肯茲的基準情景中,石油需求峰值已從2030年推遲至2032年,反映出公路運輸和石化產品的持續勢頭。天然氣保持其作為過渡燃料的地位,尤其是在必須替代煤炭的地方。這種持續性反映了結構慣性和能源安全擔憂,但隨著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不斷打破成本紀錄,加速變革的條件正在加強。
6.CCUS、氫能和先進生物能源填補關鍵空白
先進技術正成為重工業、長途運輸和傳統化石燃料基礎設施等難以減排領域的關鍵推動因素。盡管面臨規模、成本和資本方面的障礙,這些技術對于電氣化無法覆蓋的領域的全面脫碳至關重要。在凈零路徑中,這些技術可以實現總減排量的20%到30%:這是漸進式進展與全面脫碳之間的區別。
7.連接能源生態系統
報告總結道,能源轉型在進入更成熟和經受壓力測試的階段時正在演變,面臨著規模、系統集成、資本配置和地緣政治的艱難權衡。
"將能源系統視為相互關聯的整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鍵,因為電氣化、靈活性和脫碳將曾經獨立的市場連接起來,"Sharma說。"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電力不能再各自為政:電動汽車的普及改變了電力需求,天然氣短缺會波及電力和供暖,而對輸電線路、管道和存儲等共享基礎設施的投資會同時影響多個行業。"
"一種燃料的地緣政治沖擊或資源限制會波及其他燃料,而氫能、CCUS和生物燃料等技術則依賴于廉價的可再生能源和共同的基礎設施。將能源載體視為獨立的市場,可能會錯失定義這場轉型的協同效應和脆弱性。"
該報告發布之際,各國正在為COP30準備國家自主貢獻,目前近一半的全球排放量已納入2035年氣候承諾的覆蓋范圍。
(來源:伍德麥肯茲;整理:Bell)
聯系和關注我們↓(公眾號后臺留言聯系小編)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