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空數千公里的軌道上,數以萬計的衛星、碎片與隕石正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飛馳,相當于子彈速度的20倍。它們沿著既定軌道在地月空間穿梭,構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太空交通網”。一旦發生碰撞,可能引發連鎖災難,讓整條軌道陷入癱瘓。
近期,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走進北京開運聯合信息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對太空進行交通管理的企業。在開運集團董事長亢瑞卿看來,在即將到來的太空經濟時代,誰主導了太空交通規則的制定,誰就掌握了未來空間治理與產業發展的重要話語權。
![]()
開運集團董事長亢瑞卿正在介紹沙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吉喆 攝
厘米級精度的太空“身份證”
“請看這里,紅點代表在軌衛星,藍點是太空碎片,綠色標識其他未知物體。”在開運集團的弧形大屏前,亢瑞卿手持激光筆精準定位。隨著他的操作,地球在屏幕上緩緩旋轉,外層地球同步軌道帶如細環包裹,內層近地軌道衛星群則呈現出高度密集的分布態勢。
當亢瑞卿將畫面逐級放大,隨機點選一顆代表SpaceX星鏈的紅色光點時,系統立即彈出一組完整的軌道參數,包括軌道半長軸、偏心率、軌道傾角等六個軌道根數,定位精度達到厘米級,相當于在太空中為每一個物體制作“身份證”。
“我們是目前中國唯一專注于太空導航領域的商業公司。”亢瑞卿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太空導航的核心在于建立精確的空間物體軌道數據庫。為此,開運集團通過全球布設的30個光學和雷達觀測站,結合自主發射的監測衛星,構建了多層次觀測網絡,能對地球同步軌道、中軌道和低軌道上的空間目標進行持續跟蹤。
技術團隊演示了軌道確定的完整流程,通過多站聯合觀測獲取目標的角位置數據,利用精密定軌算法解算六個軌道根數,最后通過數據同化技術提高軌道預報精度。“我們自主研發的太空軌道數據AOE系統,能對未來軌道碰撞風險進行概率評估。”
從“太空交警”到衛星救援
掌握了每顆太空物體的精準坐標,只是第一步。如何利用這些數據確保太空交通安全,是更關鍵的挑戰。
在展廳中央的操作臺前,亢瑞卿現場演示ADS太空數據系統的預警功能。屏幕上,兩顆衛星的軌道線即將交匯,系統瞬間發出橙色警報,自動生成規避方案。
“這就是我們的‘太空交警’在執勤。”亢瑞卿解釋,開運集團的兩大核心產品——AOS和ADS,構成了完整的太空交通管理體系:AOS如同“太空司機”,負責衛星的調姿調軌;ADS則是“太空交警”,實時監控交通狀況,指揮衛星規避危險。
“太空導航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問題。”亢瑞卿稱,“我們正在構建的,是一套完整的空間交通管理體系,這關系到人類能否可持續地利用太空資源。”
開運集團在展廳入口處放置了一張鑲框的“數據產權登記證書”。這是中國民營航天領域首張獲官方認證的數據資產“身份證”,被亢瑞卿喻為“小崗村的第一張土地證”——它象征著太空數據從無形資源變為可估值、可交易、可抵押資產。
“數據不僅是資源,更是資產。”亢瑞卿介紹,從全球觀測站與衛星采集原始數據,經由空天數據運營中心的清洗、標注與融合,最終形成標準化數據產品并服務于衛星業主、科研機構與商業用戶,這一過程已經成為閉環。
他透露,伴隨國家“航天強國”戰略的推進,公司已啟動科創板IPO籌備,計劃在3年內完成上市。
在亢瑞卿看來,當前市場正處于爆發前夜,頭部企業將率先確立行業標準、搶占核心客戶。未來,隨著星座數量持續增長與太空活動日趨頻繁,服務將走向細分化與自動化,AI驅動的自主避碰系統或將成為衛星標配。
在更遠的未來,太空交通管理將如同今天的空中管制,成為全球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主導這一體系的企業,將不再只是數據供應商,更是太空秩序的構建者——掌握“星際交通規則”的制定權,其戰略價值不可估量。
太空旅游如何引爆軌道管理新需求
近期,“花費400萬元即可遨游太空”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談及太空旅行的未來,亢瑞卿介紹,太空旅游作為太空經濟中最具公眾感知度的領域,正從“億萬富翁的專屬游戲”逐步走向高端消費市場。在他看來,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為商業太空旅行奠定了基礎,技術外溢與商業化條件已完全成熟。
亢瑞卿介紹,太空旅游市場已形成三個清晰層次,目前的主流是亞軌道旅游,由特定載人飛船或火箭執行,飛行至約100公里高度,乘客可體驗數分鐘失重感并觀賞地球弧線,票價在20萬至50萬美元間,目標客群為超高凈值人群。
更為昂貴的是軌道旅游,需借助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或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單次費用高達數千萬美元。隨著下一代完全可重復使用運載器的技術成熟,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而放眼更遙遠的未來,太空旅館與月球旅游亦有可能成為現實,這將依賴于大型空間站、在軌建造的酒店以及重型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的支持。
業內預測,全球太空旅游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美元級別。這一市場的崛起,不僅將直接帶動新材料、生命保障系統、模擬訓練、航天員裝備、媒體內容制作等衍生產業的發展,更將顯著惠及軌道檢測等支撐性領域。
亢瑞卿進一步闡釋了其中的關聯。一方面,亞軌道和軌道旅游飛船本身即成為需要被精準監測與保護的“太空車輛”;另一方面,載人飛行對安全性的要求遠超無人衛星,這將催生對更高精度、更實時、更可靠的軌道碰撞預警服務的迫切需求。未來,甚至可能衍生出為旅游飛船規劃專屬、高安全等級的發射與返回走廊等新型服務,以徹底規避與其他衛星及碎片帶的交叉風險。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顆星都在安全的軌道上自由奔跑。”亢瑞卿表示,中國企業正在為每顆星辰系上“數字安全帶”,“我們不僅要暢想未來,更要安全地抵達未來。”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支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