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家由公募派基金經理合伙創立的私募機構在上海低調成立。
讓市場感到困惑的是,幾位合伙人中,兩位歷史規模較大、聲望較高的那位基金經理,持股比例卻意外地“弱勢”;而第一大股東名氣并不響亮,卻占據了控制性地位。
坊間一度傳言,這家私募背后站著更有實力的資本力量,股權因此而有了新的排序,亦有人謠傳其股東中還隱含著某“私募巨佬”的影子,傳說千億級基金掌門人親自選將、搭班子。但這些均未被證實。
時光的積淀最終令到結果改變。
來自業界的信息,最新這家私募的股權結構有所改變,業績最突出的私募基金經理“接過”第一大股東和實控人位置,另一位權益基金經理占據第二大股東。
雖然,這家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果依然讓外界“霧里看花”,但權力版圖終于和業界的常識一致,開始“清晰”起來。
一紙公告“臨時開放”
近期,一份并不起眼的公告,讓勤辰基金再度引起業內高度關注。
渠道信息顯示:由林森管理的“勤辰金選森裕XX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將于2025年9月30日安排一次“臨時開放”。
基金管理人解釋稱,此舉是因為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依據合同約定,在變更臨近時允許投資者臨時開放贖回。
“簡單措辭”潛伏“深意”
從字面看,這只是一次程序性操作,但在私募業內,這類“臨開”往往暗藏深意。
業內人士對資事堂透露:“臨時開放”通常是在公司層面出現重大事項變更、產品出現重大變故或是市場面臨重要節點時才會采取的動作。
這類動作的出現,往往意味著“不平凡”的境況涌現了。且對客戶利益用潛在的巨大的調整,所以,必須安排一次特殊的開放申購贖回,令得已投資的客戶有機會重新選擇是否繼續投資。
而勤辰基金也是這么做的,公司在基金處在正常封閉運作階段時,特地安排了此次臨時開放,并明確“不收取贖回費”。
高管備案信息“異動”
勤辰基金的公告已經透露出了“異動”所向——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后者顯然是對私募公司長期治理、管理體系和團隊穩定通常都有巨大意義的重要事件。
隨即更多信息透露了出來。10月16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網站更新了一條勤辰基金相關的提示信息:
如果說臨時開放日只是表層信號,那么監管備案信息的變化,則確認了公司“權力重構”的事實。
根據協會披露,勤辰基金提交的“重大事項變更”申請,內容涉及主體資格證明文件及相關內容變更、出資人變更、實際控制人/第一大股東變更、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變更等關鍵條目。
從合規角度看,這已是最核心層級的變更類別之一。
狀態欄顯示,這份申請目前處于“退回補正”階段,意味著協會在審查材料后要求管理人進一步完善文件或說明細節。
![]()
法人“已變”
另外,協會信息亦顯示,林森現任上海勤辰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法定代表人及執行事務合伙人(委派代表)。
換句話說,在新的工商與備案系統里,林森大案概率已不只是“基金經理”,而是出現在公司更重要的法定角色序列之中。
與監管備案形成呼應的,是早在2025年9月1日就已完成的工商登記變更。
天眼查統計的工商信息顯示:
9月1日,勤辰基金的執行事務合伙人由“上海勤辰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變更為林森個人;同一天,公司聯絡員由劉悅凱變更為張航,并備案了新的合伙協議。
至此,林森執掌勤辰基金的“證據”越來越多。
“時間線”清晰
回頭看,這組資料變更的時間線十分清晰:
9月1日工商變更完成→10月16日向基金業協會報送備案變更→協會退回補正中。
在私募管理人的股東變更的合規路徑里,工商變更往往是第一步,意味著控制權的初步調整;
而向基金業協會提交的備案申請,則是第二步——監管確認環節。
只有當協會正式通過,新的股東結構、法定代表人信息才算“生效備案”,才是一個合規的主體,同時這個主體也才有機會被市場正式承認。
換句話說,勤辰基金此刻正處于一個“舊主退出、新主補正”的過渡階段。
股東名單“變臉”為個人
如果說臨時開放與備案補正揭開了人事變動的“面紗”的話,那么這家百億私募的工商變更記錄,則直接揭開了勤辰基金的“股權底牌”。
根據工商資料顯示,2025年9月1日,勤辰基金的投資人及出資方式出現重大調整。
原本的兩家合伙企業——上海禮聚辰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與上海勤辰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悉數退出。
![]()
取而代之的,是三位自然人股東:林森、崔瑩、張航。三人分別出資510萬元、290萬元、200萬元人民幣,持股比例依次為51%、29%和20%。
這意味著,勤辰基金正式完成了從“穿透式合伙持股”到“直接個人持股”的轉換。
公司股權“拉直”后,更加清晰的由三位個人執掌所有股權。而以往以企業作為“中間節點”實施的間接控股架構被舍棄。
還是原來的“創始人”
事實上,上述三人均是勤辰基金在2022年創建時加盟的創始成員,并獨立管理自己的產品。
但公司成立的早期,由于中間持股公司的存在,令得決策權更傾向于能夠掌控中間企業的人士,而不一定是和出資者的比例相關的。(如果這些平臺和個人背后沒有其他“抽屜協議”的話)。
當然,中間持股平臺的存在也令得公司的稅收規劃會出現和個人不一樣的路徑。
但就具體數字來看,這幾位創始人的市場資歷和早期的股權比例,一直有令外界看不明白的地方。
林森早年在海外工作,曾任道富銀行風險管理部、外匯利率交易部,并在國際債券巨頭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擔任過基金經理,2015年回國加盟易方達,曾操盤的公募基金資產近700億元人民幣。
雖然林森有著濃厚的固收投資背景,但他加入勤辰后徹底變身為股票策略基金經理。
崔瑩和張航此前分別任職于華安基金和鵬華基金,前者一度是明星級的百億基金經理,公司投資部總經理,外界可以理解為基金經理的帶頭人。
然而,勤辰基金成立的最初三年,其“話事人”并非根據此前公募期間的業績、管理規模和名氣所決定。
“一號股東”變位
從時間線來看,這一調整并非一夜之間完成。
早在2022年4月勤辰基金成立時,外部披露的股權結構顯示: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上海禮聚辰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股比例90%;剩余10%由上海勤辰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持有。
當時這家私募成立滿一周年、團隊搭建完畢時的股權格局:多點分散,但張航居于首位。
穿透后,上述兩家企業實體背后站著的正是勤辰團隊的幾位初期成員:張航(基金經理)、林森(基金經理)、崔瑩(基金經理)、鄭博宏(研究總監)、陳超(投資經理)與鄧安娜(市場營銷負責人)。
當時的比例分布頗具象征意義:
張航持股約29%,是穿透后的第一大股東;
林森與崔瑩各占23%,共同構成核心“三角”;
研究總監鄭博宏約占10%,而陳超與市場部負責人鄧安娜各占5%。
那是公司成立滿一周年、團隊搭建完畢時的格局:多點分散,但張航居于首位。
三年后,這個架構徹底重塑。
![]()
在新一輪變更中,所有法人合伙層退出,股東名單清空,留下的僅是三位自然人:
林森躍升為新一任“一號股東”,實際控制人;
崔瑩股份排名第二,依然是核心成員之一;
張航由第一大股東轉為第三。
這種股權遷移模式,在私募行業中并不罕見,卻極具象征性。它往往意味著公司從“創業期共治”進入“定向主導”階段。
顯然,經歷了三年創業后,公司里的人士應該對各自的影響力和權力設想有了新的想法,而這些想法總會逐漸的“浮出水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