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這門課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之旅。從石峁遺址到漢陽陵文物,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與故事。博物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美育的重要載體。”剛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完成本學期最后一堂現場教學學習,化學與化工學院大三學生馬嘉慧意猶未盡。
作為西北工業大學“館長帶你看文物”美育通識課程的學生,她還和同學們一起參觀漢陽陵博物院,參與漢服漢禮工作坊、漢文化主題研學及模擬考古等活動,在沉浸式體驗中加深了對文物與歷史的感知。
“館長帶你看文物”是西北工業大學這學期新推出的美育通識課程。學校聯合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館等七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共同打造以“道在器中——博物致知·以美潤心”為理念,館校共融、雙向賦能、三位一體的博物館美育新路徑。
本學期課程中,七大博物館館長親自授課,圍繞“西安碑林的保護與傳承”“文景之光 教育傳承”等主題展開深入講解。教學場所遍及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等多家文博機構,以此推動學校美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總師育人文化”深度融合。
“我們希望借助傳統文化實現美育的‘反哺’。”課程負責人、西北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首席專家劉惠說:“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擁有全國頂尖的博物館資源。將課堂搬進博物館,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接受美的熏陶,有效彌補高校美育中‘現場感’的不足,讓美育更具溫度。”
該課程在這所以工科見長的高校引起熱烈反響,甚至一度“一課難求”。開設一學期,得到學生廣泛好評。
微電子學院大三學生李喆認為“講座+訪學”的形式非常新穎,“館長的講解拉近了我們與文物的距離,現場教學則讓知識變得生動而具體。”機電學院大二學生張子瑜說:“在館長的引導下,我們學會了從展覽邏輯、工藝細節到美學意蘊全面鑒賞文物。文物的多元藝術價值真正提升了我們的審美能力。”
經過一學期的探索,劉惠希望學生實現三重“對話”:與歷史對話,在觸摸文明遺存中確立自身的歷史方位;與藝術對話,通過文物感知歷代審美的巔峰凝結;與自我對話,在千年智慧面前反思當代責任。“我相信,年輕一代在面對古代文明時,會認真思考自己應如何接續與傳承。”
據悉,西北工業大學將以“館長帶你看文物”為起點,持續深化與各大博物館的“校館融合”培養模式,組建聯合教學與研究團隊,共同開發課程體系、開展學術研究。學校已與多家博物館簽訂協議,設立美育實踐基地,聘任館長擔任美育導師,將博物館優質資源全面融入學校美育體系。學校計劃在未來兩年內,與各博物館緊密合作,分批建設“博物館與文明對話”“博物館里的漢字文化與審美解讀”等16門課程,構建涵蓋7門通識理論基礎課、5門審美素養提升課和4門創新實踐拓展課的博物館美育課程群,形成“對話·深思·創意”三層遞進的美育課程體系。
作者:馮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