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是我們國家水利工程的標志性成就,從上世紀90年代規劃到如今穩定運行,擋住了多少洪水,送出了多少電能,真正讓長江流域的老百姓過上安穩日子。可就是這么個造福人民的寶貝,有些人偏偏盯上它不放,總想拿它說事,制造恐慌。
臺灣又冒出些言論,聲稱用導彈就能毀了大壩,長江下游上億人遭殃。
![]()
言論曝光兩岸震動
2018年1月,臺灣學者蘇紫云在一次公開場合談到兩岸軍事問題時,直接拋出觀點,說兩枚中程導彈就能擊毀三峽大壩,導致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泛濫,影響上億民眾。此話一出,馬上被島內媒體放大,標題黨文章滿天飛,渲染成“大陸罩門被戳穿”的樣子。
國民黨那邊有人出來澄清,說蘇紫云只是被動回應提問,并非鼓吹攻擊;綠營媒體卻借機炒作,試圖拉高臺灣的“防務”牌。結果事件持續一周多,臺灣當局低調處理,沒敢深挖,怕戳破自家軍事短板。
![]()
從歷史看,類似言論不是頭一回了。早在2016年,臺灣媒體人黃創夏就說過一顆導彈能打垮三峽,瞬間造成百萬人傷亡。那時候大陸也及時回擊,強調三峽是民用設施,任何破壞企圖都將付出沉重代價。
這些年,外部勢力偶爾也拿三峽說事,歐美智庫報告里總有假設性分析,聲稱大壩是大陸“軟肋”。
但國家從不回避,早早就把三峽建成鋼鐵堡壘,防御體系嚴密。
大壩堅固導彈難敵
三峽大壩不是隨便搭的棚子,而是國家舉國之力建成的世界級工程。壩體長兩千多米,高一百八十五米,混凝土澆筑量兩千七百萬立方米以上,設計時就考慮了地震、洪水和軍事打擊等多重考驗。壩材用的是高強度鋼筋混凝土,C50級別,能扛住千年一遇的特大洪峰。
![]()
2009年汶川地震后,大壩經受住余震考驗,幾乎沒變形。周邊還配有多層防空網,雷達覆蓋數百公里,導彈攔截系統隨時待命。簡單說,大壩自身硬度就夠高,一般常規武器砸上去,頂多留個坑,修復起來也快。
再看臺灣專家吹噓的導彈,雄風系列聽著響亮,其實底子薄。雄風2E巡航導彈射程八百到一千二百公里,勉強夠到三峽,但速度亞音速,發動機是老式渦噴,容易被雷達鎖定。臺灣“軍方”自家測試都露餡,命中精度差,演習時還誤擊過漁船。
部署陣地沿海固定,早被衛星盯死,起飛沒多久就可能被攔截。臺“空軍”主力F-16V航程有限,飛過海峽就得加油,實戰中補給線一斷就歇菜。島內評論員蔡正元直言,臺灣導彈打不著三峽,大陸卻能直達臺灣翡翠水庫,防空薄弱,一擊就穿。臺灣當局這些裝備是上世紀技術,擱現在大陸超音速和高超音速時代,壓根不夠看。
![]()
而三峽從開工起就防患于未然。工程隊用活性混凝土,遇水后強度還不斷提升。周邊江面巡邏艇日夜值守,電子干擾覆蓋嚴實。臺灣當局導彈再怎么吹,實戰中準頭和穿透力都成問題。
2018年蘇紫云那番話,島內軍事雜志就嘲諷為“蚊子叮象”。
威懾平衡維護和平
兩岸統一是歷史必然,分裂勢力再怎么叫嚷,也改變不了這個大方向。任何破壞企圖都會觸發國家底線反擊。中國核力量建設穩扎穩打,二次打擊能力可靠,一旦越線,就不是局部沖突那么簡單。
2018年外交部就明確指出此類言論等同反人類罪行,必遭嚴厲懲處。俄羅斯水壩、美國火山區,都是禁區,攻擊代價誰都扛不住。
![]()
事件后,大陸升級三峽防護,2020年長江洪峰時,大壩調度有序,泄洪精準,避免下游災情。2023年,三峽發電超兩千億千瓦時,惠及中東部省份,經濟拉動明顯。兩岸水利合作也沒斷,臺灣學者訪大陸交流防洪經驗,推動民生對話。
分裂分子想用恐嚇拖后腿,但忽略了大陸發展的速度。國家實力上去了,臺灣民眾看在眼里,越來越多聲音呼吁回歸。那些舊把戲該收起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