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大家都知道,大數據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涼,只要你用心,任何弱勢的一方,通過不同的統計方法、計算指標、對比范圍設定、甚至匯率和附加指標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優勢,就像巴黎奧運會期間全世界各自的統計榜單一樣,舉個例子:美國金牌落后的時候榜單主要是獎牌榜;歐洲27國是一起計算的等等;這一點相信當時有所留意的朋友會更有體會。
所以我對比的原則是,收集真實、權威的數據,不偏袒任何一方。數據均來源于權威報道和世界各國的數據庫及綜合整理,不能保證百分百準確,大家就看個樂呵,形成一個基本概念就好。
![]()
昨天突發奇想用歐洲和中國的各省市對比的時候,還沒注意到這個事實:中國的GDP總量和整個歐洲居然是差不多的。
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中國GDP總量約為17.96萬億美元(IMF預測值),歐盟27國GDP總和約為18.34萬億美元(歐盟委員會預測值)。這意味著兩者總量接近,歐盟當前GDP總量仍略高于中國,但差距進一步縮小。目前而言,兩者的總量差距主要受匯率波動和經濟統計口徑差異影響。
在這個基礎上,也算滿足了大殖子對我國的期待,中國需要在一切方面領先西方,才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他們鄙夷。
昨天有個網友提出,要不比一下上海和倫敦?我覺得挺有意思,咱就試試看: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球城市GDP十強中,在不同的榜單中,中國入圍城市排名最高的是上海,以約1.17萬億美元(按2024年平均匯率折算,上海GDP約8.3萬億元人民幣)排名第7位(也有3位、5位的排名)。北京(約1.08萬億美元)、深圳(約0.78萬億美元)和香港(約0.73萬億美元),此處數據參考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與Statista數據。
而歐洲,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倫敦和巴黎。綜合對比各大榜單和不同的計算方式對比,全球GDPtop10榜單最常見的歐洲城市是倫敦和巴黎,還有日本東京、然后美國和中國,總而言之就算在不同統計口徑和不同的貨幣指標下,上海和倫敦的GDP總量都是很接近的,倫敦2024年GDP約為1.15萬億美元(英國國家統計局初步數據),與上海基本相當,在多數榜單上,上海因增速更快排名稍高,但整體差距確實不大,可以算棋逢對手。
有了這個基礎打底我覺得比一比也不算自大,今天咱就干這個!
經濟總量與增速:雙城奔跑的節奏差異
上海2025年前三季度GDP達4.07萬億元,同比增長5.5%,增速較上半年提升0.4個百分點。
倫敦2025年GDP增速預計僅1.5%,但憑借成熟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維持經濟韌性。
一個顯著的事實是,歐洲這些年的經濟增速和我們相比,基本都很虐。但以機場的吞吐量來說,還是倫敦占優:例如,浦東機場2025年9月旅客吞吐量近700萬人次,單日航班起降超1000架次,而倫敦希思羅機場2025年上半年總客流量約4200萬人次(恢復至疫情前90%水平),穩居全球機場客流量榜首。
這種“高速發展”與“系統穩定”的差異,恰似上海的“速度”與倫敦的“厚度”。
金融行業:上海的“科技金融”與倫敦的“全球資本”
上海金融行業在綠色債券中占比持續提升(2024年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超5000億元,占全國1/4),2021年上海清算所支持發行“綠色債券”總額達3042億元,同比增長超500%。
倫敦金融科技行業2025年上半年吸引歐洲約40%的風險投資,金融城核心區高端辦公樓預租率達50%,創歷史紀錄。
以陸家嘴為例,這里聚集超2000家持牌金融機構,2024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額超3500萬億元;而倫敦金融城則以“開放銀行+AI金融服務”為突破口,多家企業完成超1億歐元融資。
在中國全球口碑的上升期,上海作為后來者,“政策驅動”與倫敦的“市場自發”形成鮮明對比。
資本流入:外資的“投票”邏輯
2025年4月,滬股通外資單月凈買入超600億元,創年內新高,新能源設備、生物醫藥、消費電子成為重點增持領域。
倫敦則吸引超50億英鎊海外資金涌入高端辦公樓,中東資本占40%,歐洲占36%,亞洲占11%。
例如,阿布扎比主權基金3.1億英鎊收購倫敦金融城2 Finsbury Avenue項目50%股權,該項目預租率已達50%,全球對沖基金巨頭Citadel搶下26萬平方英尺——資本的“價值判斷”在雙城間展開激烈博弈。
不管我們怎么希望祖國強大,也不得不承認,就算是特朗普上臺亂來,美國資本的流向也多半是歐洲,中國的外資流入則更多元,處于發展期。
產業結構:上海的“先導產業”與倫敦的“多元生態”
上海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8.5%,其中人工智能增速達12.8%。以徐匯濱江“模速空間”為例,這里聚集200余家AI企業,估值超百億,稀宇極智(MiniMax)自研模型已服務全球超1億用戶。
倫敦則依托“更公平、更安全、更綠色”愿景,比亞迪占據其70%電動巴士市場,Enviro400EV雙層電動巴士占據英國該車型90%份額。
其實更直接的數據是,倫敦是和紐約一樣是傳統的世界金融核心城市,上海和他們比起來,金融化的程度確實不夠,但相比起來經濟結構更多元,更健康,更趨向未來。
居民收入與購買力:從工資到房產的真實差距
上海2025年平均工資約12183元/月,倫敦全職員工稅前中位數月薪約3500英鎊(約3.2萬元人民幣),稅后約1.9萬-2.3萬元。
但房產價格差異更大:上海新房均價約5.88萬元/m2,一套80平方米住宅約470萬元;
倫敦市中心公寓每平方米約18萬元人民幣,外倫敦約8.2萬元。
上海豪宅市場2025年上半年成交614套5000萬以上房產,占全國78%;倫敦肯辛頓高端公寓每平方米可達20萬元人民幣,但租金回報率僅3.2%,遠低于外倫敦的6.8%。
收入與房價的“錯配”在雙城間呈現不同形態,如果說中國人在上海買房確實不易,在倫敦基本上,就屬于想都不要想了。
基礎設施與生活便利性:從地鐵到高鐵的體驗之差
上海地鐵覆蓋范圍廣,2025年地鐵運營里程約1000公里,高鐵里程突破4.5萬公里,長三角“1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如虹橋火車站到蘇州僅需30分鐘(實際高鐵時長)。
倫敦地鐵雖歷史悠久,但部分線路老化,如Central Line因信號系統老化導致延誤率超15%,影響通勤體驗(倫敦交通局TfL數據)。
機場方面,浦東機場2025年9月旅客吞吐量近700萬人次,倫敦希思羅機場上半年達4200萬人次。
在生活便利性上,上海通過“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動支付便捷化,覆蓋超500萬商戶;倫敦則以“智能審批”貸款支持中小企業,審批時間縮短至48小時。
雙城在“硬基建”與“軟服務”上各有側重,當然對于普通人來說基礎設施的新舊對比就更觸目驚心了。
結語:
上海與倫敦,兩座城市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經濟脈絡。
上海如同一位朝氣蓬勃的青年,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在經濟總量、金融實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力狂飆;
倫敦則如一位沉穩的中年,憑借深厚的積淀,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維持著領先地位。
兩座城市并非簡單的競爭關系,而是在全球化經濟中互補共生。隨著世界經濟重心逐漸東移,上海有望在某些領域實現超越,但倫敦憑借其成熟體系和全球網絡,仍將長期保持其重要地位。
數據與權威信息來源:
1.中國及歐盟GDP數據:IMF《世界經濟展望》、歐盟委員會秋季經濟預測。
2.全球城市GDP排名: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Statista全球城市經濟數據庫。
3.機場客流量:國際機場協會(ACI)2025年上半年報告。
4.金融行業數據:上海清算所年度報告、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經濟簡報、PitchBook風險投資統計。
5.居民收入:上海市統計局、英國國家統計局(ONS)。
6.房價數據:Numbeo全球生活成本數據庫、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
7.基建數據:國家鐵路局、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倫敦交通局(TfL)。
8.產業發展:上海市經信委、懂車帝新能源汽車市場報告。
點贊、關注、轉發都是愛,小瘋在這里先謝過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