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渝共創話劇《誰在敲門》亮相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
當巴山夜雨浸潤最后一場演出的落幕掌聲,當蜀道長風裹著藝術的余韻漫過川渝大地,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在重慶畫上圓滿句點。
這場每三年一度的國家級文化盛宴,自10月16日啟幕以來,以“群星”“文華”為鑰,叩開中華文化之門。
巴山蜀水之間,繪就中國氣派。
在近一個月的時光里,將藝術的璀璨與人民的歡騰熔鑄成交響,讓巴蜀大地成為展現中國文藝繁榮氣象、彰顯中國氣派的生動舞臺。
舞臺為卷:在光影間勾勒立體中國
數字是文藝熱度最直觀的注腳,更是中國文化影響力的生動見證。
23部文華獎參評劇目、4臺參評節目組合共演出54場,吸引著全國觀眾走進劇場,其中19場線上直播創下1492.2萬人次觀看紀錄;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的廣場舞、曲藝、舞蹈終評和惠民演出舞動山城,86支隊伍、2150名演員匯聚山城,線上線下圈粉超3100萬人次。
![]()
第十八屆文華獎參評劇目、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話劇《生命冊》。
265分鐘,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小人物的個人成長史躍然舞臺之上;一個接一個曾在他生命中出現過的角色鮮活而出,社會的發展變化,也在他們經歷的酸甜苦辣中變得立體了起來……在本屆中國藝術節舉行期間,由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根據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改編的話劇《生命冊》在重慶連演兩場,觀眾的掌聲和喝彩聲響徹全場。
“我們很多人的祖輩都是從鄉村走出來的,進城之后如何完成‘回望’,我想這在很長時間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專程從成都趕來的話劇迷謝宣儀走出劇場,這樣跟上游新聞記者感慨道。
![]()
第十八屆文華獎參評劇目、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話劇《北上》。出品方供圖
同樣源自茅獎獲獎作品的話劇《北上》,則將象征著中華文脈源遠流長的運河之美搬上舞臺。古今對照間,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傳承,連接起的是中華民族的過去與現在。
川渝攜手不只是體現在展演、評選的組織上,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與重慶市話劇院首次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誰在敲門》同樣令人側目。
舞臺上,川東農家小院以及這里一家三代的生活被完美復刻。城鄉變遷與時代洪流下的個體選擇,演員們用方言演繹家長里短……既包含著川渝生活的煙火氣,又提出了更加引人深思的問題。讓人思考到底是“誰在敲門”?可能是時代之門,也可能是我們的心門。
![]()
第十八屆文華獎參評劇目、話劇《覺醒年代》。出品方供圖
當然,令人激動的還有雜技劇《先聲》。演員們不斷騰空、跳躍、翻飛,八十多年前東北抗聯戰士英勇殺敵的場景仿佛歷歷在目;話劇《覺醒年代》更是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演員們舉手投足間,是從百年前延續至今的中華兒女的愛國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志。
這些劇目如點點星光,在本屆盛會中串聯成片,一個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立體中國,便在舞臺上躍然生輝。
人民為主:在歡騰中共赴“群星”之約
“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中國藝術節的辦節宗旨,在本屆盛會中得到了最具象化的表現。
![]()
第二十屆群星獎舞蹈獲獎作品《織卡織卡》。重慶市文旅委供圖
2064、3100萬,這兩個數據同樣足夠亮眼。
作為本屆中國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十屆群星獎終評活動在重慶舉行。
2064,這個數字正是本次匯聚山城的群眾文藝演員的數量,他們帶來的79個扎根生活、脈動時代的群眾文藝節目,在過去20多天里,不僅角逐我國群眾文藝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政府獎——“群星獎”的舞臺,還走進了山城的廣場、學校,線上線下“圈粉”超過3100萬人次。
從巴南區的融匯茶花廣場,到九龍坡區巴國城廣場,再到永川區興龍湖廣場……普通百姓在散打評書《笑談重慶》里感受重慶的市井百態;通過評書《烈火濃情》重溫2022年重慶山火救援現場的驚心動魄。
來自北京大興區文化館老年舞蹈團的舞者,平均年齡超過了70歲,他們帶著舞蹈《質本潔來還潔去》走進綦江和渝北的劇場,讓山城市民看到了對生命哲學的解讀;釀酒姑娘的勞動喜悅也在四川省選送的舞蹈《酒曲踩出幸福謠》中顯露無遺;新疆的《地毯上的新娘》則展現了維吾爾族熱情奔放的婚俗風情。
![]()
第二十屆群星獎曲藝獲獎作品《非誠勿擾》。重慶市文旅委供圖
接地氣,有生氣。這些群星獎參評作品,從鄰里溫情到鄉村振興,從人工智能到基層治理,從反腐倡廉到非遺傳承,皆從平凡小事中挖掘真善美,滿是人間情、煙火氣。
劇場外,街頭巷尾贊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文化演出”的市民,都是“人民當主角”的生動寫照。
當藝術走出殿堂,與百姓零距離接觸,文化的種子便在心中生根發芽,匯聚成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力量。
川渝攜手:繪就“以藝促旅”生動圖景
自古以來,巴蜀文化一脈相承,藝術早已成為兩地人文相親的紐帶。文華獎參評劇目里,藏著川渝同心的深情。
現實主義題材話劇《誰在敲門》由川渝共創,將兩地一家親展現得淋漓盡致。重慶歌舞團打磨多年的舞劇《杜甫》,寫意式地呈現的是“詩圣”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舞劇中,川渝觀眾都耳熟能詳的點滴可謂不勝枚舉。
![]()
劇場里,觀眾的掌聲和喝彩聲沒有停過。重慶市文旅委供圖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值此重慶、四川共同承辦中國藝術節之際,梳理兩地近年來的文藝發展成就不難發現,文藝精品數量節節攀升已成醒目標簽。
重慶原創舞劇《絕對考驗》斬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重慶原創魔術作品《天女散花》 斬獲中國雜技最高獎“金菊獎”;四川省曲藝研究院演員曾戀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南充市雜技團創排的的魔術節目《邂逅》斬獲第十二屆中國雜技“金菊獎”……
本屆藝術節,川渝這份情誼在“以藝促旅、以旅彰文”的實踐中愈發深厚。在文旅深度融合的當下,“觀演+旅行”的沉浸式體驗模式,讓巴蜀大地的生動圖景躍然眼前。
圍繞本屆藝術節,川渝兩地攜手推出了“跟著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游川渝”100個文旅特色場景。
![]()
本屆藝術節中,濮存昕、馮遠征等大咖走進劇場同青年戲劇人交流。
在重慶,“兩江藝境·都市人文線”“藝術聚落·創意新潮線”“光影潮玩·賽博都會線”,讓游客穿梭于美術館、劇院、創意街區與大美山水之間,盡情感受新韻重慶的無窮魅力。重慶56家熱門旅游景區還對持有十四藝節觀演門票或相關憑證(嘉賓證、演職人員證、演員證)的游客,推出5折以上門票優惠福利,邀游客共赴藝術與美景的盛宴。
![]()
“青年戲劇種子計劃”活動現場吸引了非常多的青年戲劇創作者關注。
如重慶大足借舞劇《天下大足》東風,推出了“觀劇暢游”計劃。觀眾憑演出票根可享受世界遺產大足石刻景區門票優惠,讓不少追著演出而來的外地粉絲完成了一趟貨真價實的文化之旅。
江蘇大劇院的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一直都是一票難求,本次參評文華獎更是讓不少戲迷追到重慶,順便來了一趟“8D魔幻”旅行,和劇目有關的文創產品更是成了劇場外的“香餑餑”。
舞臺是縮寫的山河,臺詞是流動的史詩。在每一次抵達中,去發現“文化中國行”的時代答案。
從舞臺上的精品力作,到街頭巷尾的群眾歡歌;從川渝攜手的文藝共創,到文旅融合的全新探索,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如一束光,照亮了中國文藝發展的蓬勃脈動。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張錦旗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