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傳來!11月4日晚,第二十屆“群星獎”獲獎作品名單公布,廣州市收獲兩項殊榮——群眾合唱團隊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合唱團和少兒舞蹈《最后一球》雙雙摘得“群星獎”!
“群星獎”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每三年一屆,是我國群眾文化領域政府最高獎。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指導下,廣州近年在此項賽事中成績斐然,西河大鼓書《大營救》和廣東南音新唱《同心結》先后斬獲第十八屆、第十九屆“群星獎”,本次獲獎意味著廣州連續三屆摘得“群星獎”,充分體現了廣州群眾文藝的高水平、高質量,展現了廣州群眾文藝創作的深厚底蘊與勃勃生機。
![]()
廣州合唱團在第二十屆“群星獎”群眾合唱類終評舞臺上演出。
廣州合唱團:深情演繹紅色基因與時代精神
當激昂有力、和聲飽滿的旋律交織出真善美的藝術張力,廣州合唱團在第二十屆“群星獎”群眾合唱類終評舞臺上綻放異彩。團隊精彩演繹《憶秦娥·婁山關》以及原創合唱作品《生命的紅》兩首曲目,深沉跌宕的情感、豐富動人的音符激蕩著紅色的暢想,打動了在場的評委和觀眾。
廣州合唱團是廣東省今年唯一躋身群眾合唱類終評的團隊,自1998年建團以來,作為廣州市文化館館辦中心團隊,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指導和廣州市文化館的帶領下,積極推動本地合唱事業高質量發展,力求以新時代合唱音樂講述中國故事。
兩首參賽曲目的選擇,既緊扣“群星獎”對群眾性與時代性的核心要求,更契合團隊的技術特質與藝術追求。廣州合唱團藝術總監蘇嚴惠介紹:“經過綜合考慮,《憶秦娥·婁山關》和《生命的紅》不僅承載著紅色基因與嶺南特色,更能展現合唱團在聲音塑造與情感表達上的獨特優勢。多聲部協作,如男低音的爆破力與女中音的溫暖烘托,凸顯了團隊多年來混聲合唱訓練中形成的集體聲音表現力,這正是廣州合唱團的核心優勢。”
“那是木棉迎春的一抹紅,那是南海燈火的一抹紅……”《生命的紅》是為本次賽事精心打造的原創作品,不僅榮獲廣州市委宣傳部重點項目扶持,更成為傳播紅色文化、凝聚人民情感的優秀作品。詞作家熊紅表示:“在創作過程中,作品的創作靈感源于廣州深厚的紅色基因與嶺南地域文化的融合,用詞貼近群眾生活,更能打動人心。”曲作者、指揮姚峰介紹:“我們通過混聲合唱的方式讓作品形成全域性的和聲共鳴,‘紅燈籠’‘木棉花’‘神舟號’等意象在歌聲中層層展開,副歌部分連續重復的‘紅’字如浪潮般涌動,讓聽眾留下強烈的記憶點,感受鮮紅血液噴薄而出的激情,匯聚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作品排練時一直在琢磨如何調動團員的情緒,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看到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全力以赴,最終讓作品完美呈現時,那種成就感和愉悅感特別強烈。”在比賽現場,團員們在姚峰指揮帶動下眼中含淚、激情澎湃,用最真摯的情感唱出了對祖國與生命的熱愛。
這份成績的背后,是團員們數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作為廣州合唱團首批團員,方鈁妍27年來一直堅持參加合唱團的訓練和演出。她激動地表示,收到獲獎消息時“手舞足蹈熱淚盈眶”,“真的太不容易了,半年多的排練歷歷在目,我們非常珍惜這次參賽機會,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克服了各種困難,在比賽中唱出了我們的水平,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團員簡俊業透露,比賽期間他雖持續發燒,但在團隊的細心照料下,仍以最佳狀態完成領唱任務。“很幸運參與賽事,難忘每個瞬間。我相信,這只是開始,廣州合唱團未來更精彩!”
![]()
廣州合唱團在第二十屆“群星獎”群眾合唱類終評舞臺上演出。
《最后一球》:舞出“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
音樂響起,舞臺光束聚焦在一名凝神握拍的小舞者身上。伴隨節奏漸強,孩子們以極具爆發力的動作模擬發球、防守、扣殺等乒乓瞬間。在第二十屆“群星獎”舞蹈類終評現場,《最后一球》把“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轉化為極具感染力的舞蹈畫面,不僅技術精準,情緒上也牢牢吸引觀眾。當最后一記“發球”動作隨音樂高潮定格,現場響起熱烈掌聲——不僅是對舞蹈的喝彩,更是對拼搏精神的致敬。
在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的支持下,由廣州市番禺區星海青少年宮創排、廣州市文化館指導的少兒舞蹈《最后一球》,以乒乓球為藝術載體,聚焦賽點時刻,充分展現乒乓健兒奮勇拼搏的艱辛歷程,將訓練場上的汗水與挫折化作張力十足的肢體語言,傳遞敢打必勝的勇氣和信念,詮釋全力以赴的體育精神。
![]()
廣州市番禺區星海青少年宮創排的少兒舞蹈《最后一球》。
“乒乓球蘊含的速度、力量與旋轉之美,本身就極具動態感和戲劇張力。它不僅是競技,更是一種國民情感的凝聚和拼搏精神的縮影。”《最后一球》節目編導陳思穎談到創作思路時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舞蹈,對青少年美育教育有所促進,同時通過藝術與體育結合的創新形式,將體育精神傳遞給觀眾。”
在創作過程中,為打破競技與舞蹈的界限,《最后一球》編導組觀看了多場乒乓球賽事,將揮拍、殺球、防守等常見的乒乓球動作拆解重構,并進行藝術化修飾和提煉,保留真實體育風格的同時又兼顧舞蹈的藝術性,形成力與美的平衡。另外,團隊在藝術手法上也不斷創新,運用蒙太奇式編舞和創新的舞臺空間調度,極大提升了作品的敘事性和表現力。
這群跳著“乒乓舞”的孩子,不僅舞出了體育的激情,也跳出了文化的韻味。編導黃楚雯感慨:“孩子們用身體記住了什么是拼搏和奮斗。她們不只是舞者,更是體育精神的傳遞者。”
截至目前,《最后一球》已獲得多項榮譽,包括第十二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展演最高獎“小荷之星”獎、廣東省第七屆少兒舞蹈大賽表演金獎和創作獎、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舞蹈類一等獎、廣東省第十三屆少兒藝術花會金獎等。即使已經獲得諸多獎項的肯定,小演員郭美妍透露,在“群星獎”決賽候場時,自己手心一直冒汗,“不是怕輸,是怕沒能把‘競技+舞蹈’的靈動跳出來——畢竟這支舞里藏著我多年的舞蹈練習和對乒乓球的喜歡。”如今,“群星獎”獲獎喜訊傳來,郭美妍和小伙伴們“開心得想飛起來”。
扎根嶺南土壤,廣州群文創作生機勃勃
今年廣州在“群星獎”的選拔和參賽中,交出了一份十分耀眼的成績單,這既是廣州群眾文藝創作實力的集中體現,更是全市群眾文化活力的生動縮影。
“自今年3月起,廣州市共報送12件作品參加全國群星獎,11件作品入圍全省初評,經過層層選拔,我市有6個作品(團隊)代表廣東省參加第二十屆‘群星獎’復評,其中4個作品(團隊)成功進入決賽,涵蓋音樂、舞蹈、戲劇三大門類,入圍數量創下廣州近年參加群星獎的新高。更值得欣喜的是,最終有2個作品(團隊)斬獲‘群星獎’,這一獲獎數量不僅刷新了近三屆廣州單屆‘群星獎’的最好成績,也進一步提升了廣州在全國群眾文化領域的影響力”,廣州市文化館副館長石泉認為,4個入圍終評的作品(團隊),像一扇扇文化窗口,從不同維度展現了廣州的城市特色與精神內核,“廣州市合唱團自選原創曲目《生命的紅》扎根‘英雄花開英雄城’的紅色土壤,用音樂傳遞廣州的紅色血脈與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少兒舞蹈《最后一球》契合2025年廣州‘全民迎全運’的熱情;廣場舞《魚游春水》讓觀眾一眼識別廣東韻味,是地域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小品《你好,氣球人》關注新時代年輕人的精神圖景。”
![]()
廣州市番禺區星海青少年宮創排的少兒舞蹈《最后一球》。
廣州的群眾文藝創作植根于廣州的群眾生活,靈感源自市民的日常點滴,創作的核心目標始終是服務市民需求、傳遞文化溫度。廣州市文化館館長董敏透露:“此次獲獎的2個作品(團隊)后續將登上‘羊城之夏’廣州市民文化季等活動的舞臺,與更多市民朋友見面。我們將借助品牌活動的廣泛影響力,讓優秀群文作品走進更多區域、惠及更多群體。同時,我們將沿用市文化館成熟的惠民演出模式,通過集中專場演出、公益快閃等形式,進一步擴大優質文化資源的覆蓋面,讓更多市民共享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
榮獲“群星獎”不僅是對廣州群眾文化創作實力的肯定,更是廣州市長期深耕群文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成果。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廣州始終圍繞“出精品、育人才、樹品牌”的目標,多措并舉為群文創作注入活力、夯實根基:以常態化創作沙龍激發靈感,讓群文創作“扎得深、有特色”;以品牌化賽事平臺搭建舞臺,讓群文作品“磨得精、走得遠”;以雙機制扶持培育梯隊,讓群文發展“根基穩、后勁足”。未來,廣州將圍繞文化強市建設,強化創新驅動、融合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建設自下而上、以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實現供需有效對接,滿足群眾多樣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
采寫:南都記者N視頻周佩文 實習生鄭溫妮 通訊員 陳浩
圖片由廣州市文化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