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隨著直播電商的迅猛發展,“動動手指下單”早已融入大眾日常生活,琳瑯滿目的“超值好物”不斷沖擊消費者眼球。然而,在流量激增與成交額飆升的背后,隱藏著諸多精心策劃的欺詐行為,其中直播間售賣假酒的現象尤為突出,成為行業監管的一大痛點。
2
進入主流短視頻平臺,諸如“168元六瓶陳年佳釀”“媲美名酒的平民口糧酒”等宣傳語頻繁彈出,主播情緒高漲地鼓吹產品價值,配合倒計時搶購、庫存告急的緊張節奏,成功營造出“機不可失”的消費幻覺,誘使大量用戶為所謂的“超低折扣”沖動付款。
3
殊不知,這些被包裝成“稀缺資源”的所謂“老酒”,實則由每箱成本僅48.48元的劣質基酒勾兌而成,不僅在名稱上玩起“五稂液”這類模仿名牌的文字游戲,更有商家公然宣稱:“騙一個就夠了,全國14億人還愁沒生意?”其囂張態度令人震驚。
4
本文將深入剖析直播渠道中假酒從生產到銷售的完整黑產鏈條,揭示其背后驚人的利潤空間與潛在健康威脅,并探討如何構建有效機制終結這一侵害多方利益的亂象。
![]()
5
直播間的“撿漏”騙局
6
在多個熱門短視頻平臺上,不少直播間正熱衷于演繹“清倉老酒”的劇本。主播面對鏡頭大聲叫賣,聲稱所售為源自四川宜賓的“經典五糧風味酒”,口感醇厚堪比一線大牌,反復強調“限時特惠”“破價沖量”,試圖塑造高性價比形象。
7
為增強可信度,他們甚至喊出“若有一滴假酒,賠償十萬元”的豪言壯語,再輔以“最后10秒”“剩余不足百單”的緊迫提示,令觀眾在信息轟炸下失去理性判斷能力,迅速完成下單操作。
8
消費者王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抱著“花小錢買好酒”的心理,花費168元購入六瓶標稱“2006年窖藏”的“年份白酒”,期待能享受到真正的陳年風味。
![]()
9
收貨后,王先生發現外包裝設計精美,瓶身、標簽及防偽二維碼一應俱全,初看幾乎與正品無異。但細究之下卻發現問題重重:酒瓶上印的是“五稂液”而非“五糧液”,而“稂”字本義為危害農作物的雜草,明顯是刻意混淆視聽。
10
掃碼驗證時,頁面雖顯示“正品認證成功”,但跳轉鏈接模糊不清,無法查詢任何正規企業的溯源記錄,更無權威機構背書信息。
11
更為荒唐的是,正宗五糧液產地為宜賓,而這瓶所謂“老酒”的生產商地址卻位于綿陽,除外觀高度仿制外,其余環節均屬虛假包裝和誤導性營銷。
![]()
12
憤怒的王先生聯系客服維權,對方非但毫無歉意,反而態度傲慢地回應:“一個人被騙一次就夠賺了,中國有14億人口呢。”
13
該錄音被上傳至社交網絡后迅速發酵,視頻播放量短時間內突破數十萬次,評論區一片嘩然,網友紛紛譴責這種毫無道德底線的行為,直呼“觸目驚心”“必須嚴懲”。
14
事實上,此類事件并非孤例。多個平臺均存在類似直播間批量銷售同款“五稂液”,部分賬號單場銷量已達數千單。受害群體主要集中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用戶,他們普遍追求實惠價格,又容易輕信“限量珍藏”“原廠直供”等話術,極易落入陷阱。
![]()
15
發貨商坦誠造假
16
記者循著“五稂液”的注冊地址實地探訪相關酒廠,負責人竟毫不掩飾地承認了造假事實。所謂“多年窖藏”的“年份酒”,實際上根本沒有經過長期儲存,完全是“新酒灌舊瓶”的典型套路。
17
制假團伙首先以幾毛錢單價回收廢棄空瓶,隨后注入的并非純糧釀造酒體,而是每斤售價僅5至8元的散裝白酒,其中包括碎沙酒,甚至直接使用酒精勾兌的串香酒。
18
瓶蓋、防偽標識、外包裝盒均通過定制模具批量生產,單瓶綜合包裝成本控制在3到5元之間。標簽采用高精度噴墨打印技術,肉眼難以識別真偽差異,部分還配備了可復制的電子防偽芯片,極具迷惑性。
![]()
19
該負責人直言不諱地指出,整個造假流程圍繞三大核心策略展開:虛構年份、攀附知名品牌、打法律擦邊球。
20
所謂“2006年”“2007年”陳釀,不過是隨意更改數字即可實現的噱頭。“只要愿意,今天剛生產的酒明天就能貼上‘06年’標簽。”
21
在商標設計方面,他們刻意模仿五糧液的經典字體與視覺布局,但在關鍵漢字上做細微改動,既造成視覺混淆,又規避平臺關鍵詞審查風險。直播過程中,主播始終只提“老五糧”或“濃香型白酒”,絕不提及“五糧液”三字,規避法律責任。
![]()
22
成本極其低廉,售價卻翻倍暴漲。據透露,此類“五稂液”每箱六瓶的進貨總價僅為48.48元,折合單瓶成本不足8元,而在直播間售價普遍定格在168元左右,毛利率高達250%以上。
23
業內知情人士估算,某些以工業酒精為基礎勾兌的低端串酒,原料成本甚至低于1元/瓶,經包裝美化后溢價可達40倍之多。
24
對于主播團隊與供應鏈而言,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運作模式近乎零風險暴利,一場直播帶來的凈利潤往往超過萬元,這正是假酒現象在直播場景中屢禁不止的根本動因。
![]()
25
假酒的致命危害
26
比起經濟欺詐,假酒最令人擔憂的是對身體健康的嚴重損害。
27
為了進一步壓縮成本,部分黑心廠商使用含有甲醇的工業酒精進行勾兌。甲醇在人體內代謝緩慢,易在眼部組織積聚,破壞視網膜細胞,導致視力下降甚至永久失明;同時還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引發代謝性酸中毒、腎功能衰竭乃至呼吸衰竭。
28
近期云南西雙版納某婚宴中,賓客飲用了摻雜工業酒精的自釀酒,造成5人不幸身亡、14人緊急送醫。回溯歷史,2004年廣州發生的“5?11”毒酒案,更是導致14人死亡、10人重傷,震驚全國。
![]()
29
醫學數據顯示,攝入約15毫升甲醇即可引發失明風險,70毫升即可能致死。急性中毒初期表現為頭暈乏力、惡心嘔吐、視線模糊,病情惡化時可迅速進入昏迷狀態,搶救窗口極短。
30
遭遇假酒后維權之路異常艱難。普通消費者缺乏專業品鑒知識,即便察覺口感異常,也難以提供有效證據支持索賠。
31
此外,各大電商平臺的投訴流程復雜繁瑣,通常要求提交完整的直播錄屏、訂單截圖以及由國家認可檢測機構出具的鑒定報告。而自費送檢費用高昂,動輒上千元,遠超一瓶酒的價值。
32
即便最終確認為假貨,平臺多數僅同意退款退貨,拒絕承擔檢測費用,“假一賠十”的承諾形同虛設。更有甚者,部分商家誘導買家通過微信私下交易,一旦出現問題便立即刪除好友、關閉店鋪,導致消費者連基本訂單信息都無法調取,維權徹底陷入僵局。
![]()
33
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涉及“抖音+茅臺”的相關舉報已超700條,“抖音+五糧液”接近500條,絕大多數案件最終僅以退還貨款收場。
34
直播間售假不僅傷害個體消費者,更嚴重擾亂了白酒行業的正常市場秩序。《中國酒類產業知識產權報告》指出,86.96%的酒企曾遭遇知識產權侵權,其中商標仿冒占比高達78.26%。
35
五糧液公司曾對線上購買的148瓶疑似產品進行專業鑒定,發現其中18瓶為假冒商品,而這些假貨中有77%來源于某電商平臺主打的“百億補貼”頻道。
36
為應對猖獗的假冒行為,茅臺組建了一支百人規模的專業維權隊伍,每年投入超4億元用于防偽技術研發和市場稽查行動;五糧液則開通專屬打假熱線,并加入阿里巴巴發起的反欺詐聯盟。然而,面對隱蔽性強、更新快的直播售假鏈條,這些傳統手段仍顯被動與不足。
![]()
37
結語
38
直播間的假酒亂象,絕非簡單的“貪便宜吃虧”問題,而是游走于法律邊緣、無視公眾生命安全的惡性商業行為。
39
那瓶售價168元六瓶的“五稂液”,背后藏著高達250%的非法利潤,映射出“騙一人足矣”的冷漠心態,更潛伏著甲醇中毒、失明乃至死亡的重大健康危機。
40
治理此類亂象不能僅依賴消費者提高警惕,更需監管部門重拳出擊,全面徹查制假、分銷、推廣全鏈條違法行為。平臺必須壓實主體責任,完善審核機制,堵塞監管盲區。酒企也應加快防偽技術迭代,簡化鑒別流程,降低公眾識別門檻。
41
唯有政府、平臺、企業與社會四方協同發力,堅持源頭治理與長效監管并舉,方能徹底瓦解不法分子的暴利幻想,鏟除假酒滋生的土壤,重建消費者對酒類市場的信任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