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后美國一家獨大到現在,中國一步步追上來,這種變化讓全球格局都跟著晃動。
過去幾年,貿易戰打得火熱,科技封鎖層出不窮,軍事對峙也越來越明顯。
特朗普第二次上臺后,關稅威脅直接飆到145%,中國也回擊到125%,雙方都不肯讓步。這場較量不是誰想避就能避的,它直接影響全球供應鏈、投資方向和安全穩定。
![]()
美國GDP還領先,但中國增速更快。2024年數據看,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逼近美國,制造業出口全球第一。貿易戰從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就開始了,當時美國指責中國補貼企業、強迫技術轉讓,導致貿易不公平。
結果就是層層加碼的關稅,覆蓋從鋼鐵到電子產品的各種貨品。現在,美國企業抱怨成本上升,消費者買東西貴了,中國那邊則加速轉向內需和新興市場。
舉例來說,美國的電動車行業,中國比亞迪之類的公司全球銷量領先,美國就推出補貼法案刺激本土生產,但供應鏈還是離不開中國零部件。
![]()
歐洲和日本也卷進來,他們抱怨,但同時依賴中國市場。全球經濟碎片化了,供應鏈從高效轉向安全優先,美國推動友岸外包到越南、印度,但成本高企,效率不如從前。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覆蓋上百國家,基建投資拉動沿線經濟增長,這讓美國覺得影響力被搶。
總體上,經濟競爭不是零和游戲,但短期內摩擦會繼續推高通脹,影響中小企業生存。
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這些高科技,直接關乎未來競爭力。美國硅谷起步早,谷歌、英偉達領先,但中國華為、騰訊追得緊。2022年美國出口管制,限制高端芯片賣給中國,目的是卡脖子。結果中國加大自主研發,哈佛報告顯示,中國在AI和生物技術投資全球第二,僅次美國。
![]()
半導體領域,美國盟友如荷蘭阿斯麥公司也被拉著限售光刻機,中國就自己建廠,進展雖慢但有突破。量子技術上,中國專利申請量領先,美國則在應用上占優。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目標是AI全球第一,美國回應是巨額資金支持硅谷聯盟。
5G網絡,中國華為設備全球鋪開,美國擔心安全風險,禁令不斷。電動車電池,中國控制全球供應鏈大半,美國芯片法案投千億發展本土產能,但短期難趕上。
科技競爭還帶出知識產權糾紛,美國指中國盜竊技術,中國反駁是正常合作。全球標準制定也成戰場,聯合國氣候會議上,中美在碳捕獲技術上合作,但AI規范上分歧大。
![]()
總之,科技較量決定誰掌握未來話語權,現在雙方都投重金,誰落后就吃虧。
美國國防報告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加速,海軍艦艇數量全球第一,航母從遼寧艦到福建艦,逐步藍水化。南海對峙頻發,美國自由航行行動,中國島礁建設推進。
臺灣問題是核心,美國賣武器給臺灣省,2025年批準更多先進系統,中國軍演規模更大。高超音速導彈,中國東風系列領先,美國測試中追趕。
![]()
國防預算,美國全球最高,超8000億,中國約3000億,但增速快。亞太部署,美國加強AUKUS和Quad聯盟,澳大利亞核潛艇計劃針對中國。中國在亞丁灣護航,擴大國際存在,但盟友少于美國。報告分析,到2030年,中國軍力可能在印太局部占優,美國全球投送力強。
網絡安全上,中美互指攻擊,2025年美國太空部隊成立,中國衛星網絡擴展。
總體軍事競爭避免熱戰,但灰色地帶行動如無人機偵察越來越多。全球安全受影響,烏克蘭戰爭后,美國援烏,中國中立但經濟援俄,這加深猜忌。
![]()
除了這些核心領域,外交和軟實力也卷入較量。
美國有北約和G7,中國推動上海合作組織,2025年天津峰會擴展到氣候和AI合作。印度定位搖擺,在中美間平衡,利用G20影響規范。
氣候變化是合作點,2021年格拉斯哥峰會中美聯合聲明,推動可再生能源,但執行分歧大。疫情后,中國疫苗出口,美國芯片投資,都在拉攏發展中國家。
![]()
展望未來,這場較量會持續,中美都需要適應對方存在。
長遠看,競爭推動創新,大家受益。
總之,這場較量是時代產物,推動世界前進,盡管過程曲折。
參考資料
周建明:遏制與反遏制,中美之間一場無法避免的戰略較量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