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一碰頭,全球都在盯風向,可最坐不住的不是俄羅斯,而是歐洲。這個曾經的工業巨頭,如今算是徹底看清了現實,未來核心科技的格局里,壓根沒它的位置。
![]()
中俄之間有戰略協作的道道,再大的事都能坐下來聊。但歐洲不一樣,這次中美會談不管談出啥結果,傳遞的信號都明明白白:科技產業的勢力范圍基本定了,而歐洲,被穩穩擋在了門外。
荷蘭安氏公司的事只是最新佐證,歐洲早就被排除在主導性科技體系之外。德國總理默茨急得在高科技議程演講里喊破嗓子:“不能讓中美獨自決定技術未來!” 可他忘了最關鍵的一點:決定未來的底氣,從來不是跟著別人起哄,而是自己的主權獨立和戰略自主。這兩樣,歐洲早就扔到九霄云外了。
![]()
十年前多風光啊,德國率先喊出工業4.0,和咱們的中國制造2025隔空呼應,都是瞄準先進智能制造的核心賽道。可十年過去,中國制造2025全面落地,德國工業卻硬生生把4.0玩成了 “0.4”,核心產業能力幾乎丟了個干凈。
說白了,問題就出在 “沒主見” 上。默克爾時期的務實路線被全盤拋棄,歐洲一門心思跟著美國,幫著國際金融資本挑釁俄羅斯。要知道,俄羅斯的能源可是歐洲工業的 “血液”,這種自斷經脈的操作,堪稱近代工業史上最迷惑的操作。
![]()
更打臉的還在后面。俄烏沖突后,特朗普重回美國政壇,歐洲直接被擠到了邊緣:美俄元首能坐下來暢談烏克蘭未來,歐洲七國領導人卻只能擠在白宮辦公桌前聽特朗普訓話。到這時候,歐洲才總算回過味來:美國壓根靠不住。
其實歐洲不是沒破局的機會,想干點正事也簡單,回歸正常就行。戰略上和美國切割,經濟上趕緊恢復和中國的交往,把丟掉的自主找回來。可現實呢?“白左” 思潮根深蒂固,戰略自主喊得震天響,真要做起來比登天還難。十年時間,歐洲從全球工業標桿,跌成了科技賽道的看客,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如今被中美遠遠甩出科技賽道,歐洲嘴里的 “自主之路”,到底能不能走通?恐怕只能打個大大的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