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發達國家,很多人的印象都是“高文明”、“高素質”、“高教育”的國家。
但近期看到韓國曝光的一些虐童案件,著實刷新了阿權我對“發達國家”這個名詞的認知。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韓國是世界上虐童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可能還沒有之一。
![]()
虐童問題帶來的案件在整個韓國社會都有非常大的比重,甚至官方還專門設置了兒童虐待預防的教育課程。
被遭受虐待的兒童無一不是承受巨大的家庭生存壓力,甚至有些還在襁褓中的孩子都會被親人索命。
那身為發達國家的韓國,為何會出現這么多慘絕人寰的虐童案?虐童的背后隱藏著韓國人怎樣的心理?
![]()
![]()
![]()
要說韓國的虐童案件,最讓大家記憶猶新的,可能還是讓無數人留下眼淚的小寶寶鄭仁。
2020年10月,首爾梨大木洞醫院的急救室里,16個月大的鄭仁讓見慣生死的醫生們感到窒息。
這個本該在襁褓中撒嬌的孩子,全身骨頭近乎碎裂,腹部積血,內臟嚴重受損,模樣堪比遭遇車禍碾壓。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她的養父母安某與張某。
鄭仁的命運從一開始就帶著不幸,出生即被親生父母遺棄,在收養機構度過短暫時光后,八個月大時被安某夫婦領養。
![]()
這對夫婦對外宣稱“想給四歲女兒找個伴”,看似溫情的理由背后,藏著的卻是對生命的漠視。
領養后的271天里,鄭仁從一個胖乎乎、見人就笑的孩子,變成了一具冰冷的小尸體。
法醫鑒定顯示,她生前曾遭受雙腳連續蹬踏腹部的虐待,這種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落在了一個嬰兒身上。
值得深思的是,這場悲劇本有多次被阻止的可能。
![]()
托兒所老師曾發現鄭仁身上的瘀傷,多次報警卻未被重視,鄰居也曾目睹養父母拎著鄭仁的脖子,任憑孩子大哭也無動于衷,卻選擇了沉默。
而最令人窒息的還是韓國警方的處理方式,他們用玩偶模擬按摩測試鄭仁的恐懼反應,簡單來說就是對玩偶施加暴行,像看鄭仁有沒有反應。
但因嬰兒無法清晰表達情緒,便放棄了強制隔離,讓她繼續留在施暴者身邊,最后遺憾離世。
在阿權看來,鄭仁案的核心癥結,在于兒童保護機制的“事后補救”而非“事前預防”。
![]()
收養機構僅審核養父母的表面條件,卻缺乏對領養后家庭的長期跟進。
韓國警方依賴僵化的評估標準,忽視了嬰兒群體的特殊性。
直到事件引發全國震怒,韓國才緊急修訂法案,提高虐童處罰力度。
可這樣的改變,是用一個孩子的生命換來的,代價太過沉重。
![]()
如果說家庭中的虐童隱藏在緊閉的門后,那么教育機構里的暴力,則是擺在明面上的傷害。
2024年7月,韓國京畿道南揚州市的一家跆拳道館,五歲男童在教練A某的強迫下倒立20多分鐘,最終因搶救不及時死亡。
更令人發指的是,這位教練并非首次施暴,此前就多次對孩子扇耳光、進行高強度劈腿訓練,還以“傳統武道教育”為借口,掩蓋自己的惡行。
![]()
無獨有偶,2019年韓國某公立幼兒園也曾爆出虐童案,十名老師參與其中。
他們強迫孩子不停喝水直至嘔吐,教唆孩子互毆取樂,把孩童當成隨意操控的木偶。
可這些施暴者的下場,卻難以讓人信服:幼兒園案中最激進的老師僅被判四年有期徒刑,跆拳道館教練A某雖獲刑30年,但對比孩子失去的生命,這樣的懲罰仍顯蒼白。
在部分教育者眼中,體罰是“管教”的手段,卻忽視了兒童的身心承受能力。
![]()
教育機構本應是孩子的“保護傘”,如今卻成了“風險區”,這背后是韓國監管的缺位。
如果能建立嚴格的教育從業者準入考核制度,將兒童保護理念納入培訓核心,同時加強對機構的日常巡查,或許能減少此類悲劇。
更重要的是,社會需要摒棄“體罰即教育”的錯誤認知,讓“尊重兒童”成為教育的底線,而非口號。
![]()
縱觀韓國虐童案件,司法判決的輕縱始終是公眾爭議的焦點。
鄭仁案中養父母僅被判五年和三十五年有期徒刑,且存在減刑提前出獄的可能。
就在10月3日,韓國一名40歲的女主播因涉嫌虐待親生女兒致死,被警方逮捕。
這樣社會慘劇引起全社會的憤慨,但韓國官方始終沒有明確施暴者的身份,這無疑還是一種暴斃行為。
即便2025年韓國通過刑法修正案,將殺害嬰兒的刑罰提高至死刑,但在此之前,無數施暴者因“重罪輕判”未能得到應有的懲戒。
韓國司法的寬松,無疑降低了虐童的犯罪成本。
![]()
當施暴者意識到“虐童不用付出沉重代價”,暴力行為便更容易滋生。
而韓國社會層面的漠視,更是為悲劇添了一把火。
冰柜死嬰案中,一位母親將2018年、2019年出生的孩子先后虐殺后藏入冰柜,直到2023年才被發現。
更令人震驚的是,2015至2022年韓國有兩千多名新生兒未登記,其中超十分之一確認死亡。
![]()
這些數據背后,是部分父母對生命的漠視,也是鄰居、社區“事不關己”的沉默。
韓國并非沒有相關法律,鄭仁案后修訂的法案要求醫療機構14天內通報嬰兒出生信息,出生登記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但制度的執行卻屢屢打折。
5萬韓元的罰款就能“擺平”未登記問題,讓本應保護兒童的機制形同虛設。
![]()
韓國虐童問題的根源,從來不是缺少法律條文,而是缺少“把孩子當人看”的社會共識。
兒童保護從來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只有當司法、教育、社會形成合力,織密一張無死角的保護網,韓國的孩童才能真正遠離傷害,在陽光下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