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西開到大澗站,全程7小時18分鐘,穿梭于京冀晉三地的6437/6438次公益“慢火車”,以從容的節奏串聯起城村脈絡。它不追求極速跨越,卻以普惠的票價、密集的站點,打通區域發展的“毛細血管”——既承載著沿線群眾的通勤、務工、求學等,也串聯起鄉村振興的產業機遇、文旅融合的生態資源。這趟車,不僅載著鄉親們的生計與期盼,更承載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走向深度的探索,讓區域、融合在煙火氣中落地生根,在慢節奏里積蓄持久動能。
![]()
“慢火車”里的民生溫度
在京原鐵路的蜿蜒鐵軌上,6437/6438次公益性“慢火車”早已超越交通工具的意義,成為串聯京冀與晉北山區的民生紐帶、時代見證與振興引擎。由國鐵北京局集團公司北京車務段值乘的這趟列車,每日往返于北京西站與山西靈丘大澗站之間,252公里路程、32個經停站點、近7小時18分鐘的旅程,在太行山脈間鋪就出一條溫暖的民生軌跡。它不僅是沿線村民售賣農產品的“致富車”、學生往返家校的“助學專列”,也是游客沉浸式賞景的“旅游專列”——串聯起京冀晉交界的自然人文景觀,為區域文旅融合注入活力。
![]()
“老伙計,今兒又見面了!”6437/6438次列車的車廂里充滿了煙火氣,列車長劉云鵬的身影一直在過道間穿梭,熟悉而又親切地跟老乘客打招呼。“車上很多人都是老朋友,大多是往返京冀務工的鄉親,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趕路,我們都會主動搭把手。” 劉云鵬笑著說,常年相處下來,乘務組和乘客早成了熟人,連誰家孩子上學、誰家種的山貨要運去城里售賣,大家都能嘮上幾句,彼此間的這份情誼讓整趟車都散發出濃濃的暖意。
![]()
6437/6438次列車的行駛之路并不輕松——從北京西到山西靈丘大澗站,全程要跨越161座橋梁、穿過121個隧道,沿途多是深山峽谷,手機信號時斷時續;再加上7個多小時的漫長旅途,乘客難免會有些枯燥。
但乘務組卻把貼心的服務藏在了細節里:車廂里專門設了圖書角,整齊碼放著各類書籍、報刊,供乘客在乘車過程中打發時間;醫藥箱里也備齊了暖貼、速效救心丸,應對山區溫差與突發不適;就連雨衣、充電寶、針線包這些小物件,也都沒有落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舉動,卻實實在在為乘客、為民生互通筑牢了“后勤防線”,讓每一次跨區域出行,都充滿著貼心與溫度。
![]()
對于已在這趟車上堅守十多年的列車長劉云鵬來說,2023年底的車底升級讓這趟“慢火車”煥發新生,也讓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民生底色更鮮明。“以前列車靠燒煤取暖,車廂密封差、門窗漏風,跑一趟下來,乘客和我們臉上都沾著煤灰塵土,看著大家遭罪,心里真不是滋味。”他感慨道,如今換上空調車底,車廂冬暖夏涼、干凈靜謐,乘車幸福感大幅提升。這趟承載著半個世紀回憶的溫情列車,成為持續打通京冀區域發展的“毛細血管”,讓跨區域的人員往來、物資流通、文旅聯動在從容節奏中高效運轉,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筑牢了溫暖的民生根基。
更讓人欣慰的是,6437/6438次列車還像一條靈動的紐帶,將沿途的十渡及野三坡等地的自然風光串成了線,為京冀沿線旅游業注入了鮮活動力。借著這趟車帶來的客流,村民們紛紛開起農家樂、擺起山貨攤,核桃、板栗、手工編織品順著鐵路走出深山,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看著鄉親們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臉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我們乘務組工作起來也更有勁兒了!” 劉云鵬說起這些時,眼里滿是藏不住的成就感。
![]()
乘客們的口碑,更印證了這趟車的價值。來自北京的陳阿姨笑著對記者說道:“我家定居北京,每年都要坐這趟車回白澗住上一陣子。這車子是真方便,十幾塊錢的車票便宜不說,北京到河北之間經停的站點又多,想在哪下就在哪下,比自己開車還省心!” 還有不少往返京冀的乘客也忍不住分享:“我們經常要去北京辦事,早上坐6438次到北京西站,白天把事辦完,晚上就能搭6437次回家,一天往返特別方便!而且票價實惠,對咱們老百姓來說,既省錢又省時間!”
“慢火車”外的鄉村蝶變
“地面太干凈了,村容村貌太好了,這是以前的那個貧困村嗎?”剛一進蔡家莊村,記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發出這樣的疑惑。誰能想到,這個如今路寬燈亮、水清景美的村莊,曾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版圖中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而它的蛻變,正是京冀兩地以協同之力破解發展不均衡、激活鄉村活力的生動縮影。
![]()
2013年底,蔡家莊村被認定為貧困村時,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77 人,地處保定易縣深山區,與北京雖地理相近卻因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動能不足,難以共享區域發展紅利。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向民生領域、鄉村振興縱深推進,自2016年起,國鐵北京局集團公司主動扛起跨區域幫扶責任,將鐵路系統的資源優勢與村莊需求精準對接,先后派駐四輪駐村幫扶工作隊,累計15人次扎根一線。在北京局集團公司及上級黨委、政府指導支持下,村莊脫貧攻堅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2020年成功實現整體脫貧目標。經過后續幾年的協同鞏固提升,截至目前,全村僅剩脫貧戶4戶6人、未消除風險監測戶1戶1人,不僅脫貧成果得到有效夯實,更搭建起京冀兩地資源互通、民生互聯的橋梁,為鄉村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打下堅實基礎。
漫步蔡家莊村,處處能感受到鐵路幫扶留下的鮮明印記:村入口處,由駐村工作隊設計的村標格外醒目,高鐵造型與國鐵北京局標志相得益彰,成為村莊與鐵路緊密聯結的象征;道路兩側,沿街花墻、觀光渠、文化墻、跨河漫水橋串聯成獨特的“鐵路風景線”,既美化了村容,又解決了村民出行難題——漫水橋打通了與鄰村的通道,讓鄉村互動更便捷。
![]()
產業發展同樣亮眼。如今的蔡家莊村,不僅有便民的供銷社,更建起了羊肚菌種植大棚、種下了50畝板栗林。這些產業并非憑空而來:駐村工作隊帶著技術和經驗,與村民一同試種羊肚菌、管護板栗樹,讓曾經“靠天吃飯”的土地產出了更高價值。農產品種植規模的擴大,不僅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新活力,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更讓村民的腰包日漸鼓了起來,生活水平穩步提升,曾經的貧困山村,正朝著“產業興、村民富”的目標扎實邁進。
6437/6438次公益 “慢火車”,為易縣南城司鄉的山貨外運鋪就了便捷通道。列車停靠的奇峰塔站等站點,成了農產品出山的“快速樞紐”——實惠的票價、穩定的班次,大幅降低了板栗、核桃等山貨的運輸成本,讓以往“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特產,得以順著鐵軌便捷運往京冀等地市場。
光有物流還不夠,山貨“走出去”更需打開銷路。近年來,河北易縣積極探索助農新模式,用網絡直播打通了產銷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南城司鄉嶺子南村黨支部書記王磊率先試水直播帶貨,帶著村民鏡頭對準田間地頭:剛采摘的板栗、晾曬好的核桃、手工制作的山貨,通過短視頻全方位展現特色。在他的帶動下,一批批“新農人”拿起手機,從“種莊稼”轉向“懂直播、會經營”,不僅讓山間好物走進了更多城市家庭,更讓“以數字手段強集體、促增收”的實踐落地生根,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數字活力。
![]()
而這種“雙向流動”的活力,還體現在人員往來帶來的觀念革新上。“村里大部分務工、上學的人都去了北京,他們在那邊工作生活后再回來,不僅帶回了北京的新見識、新的生活方式,更成了村里改進面貌的‘動力源’。” 蔡家莊村原駐村書記、國鐵北京局石家莊鐵路辦事處委派干部龐劍對記者說道,這些走出去的村民,把城市里的文明習慣、發展思路帶回村里,潛移默化中帶動著村容村貌、村民觀念的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思想動能。
不止蔡家莊村,相鄰的奇峰塔村同樣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紅利與資源聯動優勢實現了脫貧蝶變。如今,該村生產的杏鮑菇已穩定供應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高碑店批發市場,從田間地頭直供北京市民餐桌;而鐵路的便捷更是為村民生活與經濟發展插上了翅膀——村民花10塊錢左右就能搭乘列車直達北京西站,既方便了跨區域務工、就醫等,也讓當地與北京的經濟聯系愈發緊密,曾經的貧困村,正借著協同發展的紅利穩步邁向富裕路。
![]()
看著村里生活環境的前后變化,老人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面對記者,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現在日子過得多好啊!你看這村子,到處干干凈凈的,走在路上心里都亮堂,住著別提多舒心了!” 那份藏不住的幸福感,順著眼角的笑意、樸實的話語,滿滿地呈現在臉上。
慢節奏里的協同深意
這趟穿梭于京冀晉三地的6437/6438次“慢火車”,看似行駛速度放緩,卻讓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民生步伐走得更穩、更實。它以普惠服務打通跨區域出行的 “最后一公里”,讓務工者通勤更便捷、患者就醫更省心、學子求學更安心;以文旅串聯激活沿線生態資源,讓鄉村旅游與城市消費需求精準對接,為產業協同注入民生溫度;更以半世紀的堅守,見證著三地從地理相鄰到發展相融的變遷。
這份堅守仍將延續。據北京鐵路有關負責人介紹,6437/6438次公益“慢火車”已平穩運營了半個多世紀,未來將繼續穿行在太行山脈間,守護好沿線百姓的出行與期盼。
![]()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的進程中,這樣的“慢火車”早已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承載著區域共富夢想的“民生動脈”。它用從容的節奏,讓協同發展的紅利滲透到每個村莊、惠及每位百姓,讓三地融合在煙火氣與獲得感中,走向更緊密、更溫暖的未來。
撰文/北青網記者 韓保林
供圖/國鐵北京局 胡駿
責任編輯:梁燕(EN0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