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灣區,高鐵通勤早已不是新鮮事。
無數深圳人如候鳥般居住在周邊城市,堅持用高鐵連接深圳與香港、惠州、廣州。這些跨市通勤族,已經形成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
現在,高鐵通勤的新大陸出現了,不僅僅是跨市,就連跨區,深圳人也要坐高鐵。上班族們用精準到分鐘的高鐵時刻表,取代了擁擠地鐵中的煎熬等待。
光明城站-福田站,深圳北站-福田站,坪山站-深圳北站,他們手持高鐵次卡,用單程10-18元、8-21分鐘的優勢,將高鐵坐成了地鐵。
在飛馳但是有固定軟座的車廂里,他們不僅節省了時間,更找回了通勤的尊嚴。
01
天選跨區高鐵通勤人
在高鐵站兩端居住工作
林華雖算不上高鐵通勤的先鋒,但算得上是少數。
每當他和同事說起,自己每天從龍華坐高鐵到深圳上班時,對面總是一番詫異:“這么近,你坐高鐵?進站候車、出高鐵不浪費時間嗎?”
他報以微笑,這是他自己挖掘的寶藏路線,對他而言,不僅省時省力,還更加舒適,讓他上班都更有精力了。
每天早晨8:20,當大多數人還在擁擠的地鐵上掙扎時,林華坐上家門口的公交,僅三個站的距離,不到10分鐘,便進站到深圳北高鐵站。
和坐地鐵唯一的不同是,他需要控制好提前15分鐘到檢票口。如無意外,他會坐上8:42那班高鐵,只需要8分鐘,就能從深圳北到福田站。
8:50,他從福田站出站,走到公司,還不到9點,剛好打卡上班。
三站公交、八分鐘高鐵,全程半小時有座位,這條行云流水的通勤路線,是他精心設計的“生活儀式感”。
“通勤不應該是一場戰爭”,林華感慨道。他至今記得那些個在地鐵4號線換乘時,被人流推著走的清晨。
“擠不上車,上車也是硬擠,中途還得換乘兩次。每換乘一次,就要等幾分鐘地鐵,再重新體驗一次‘夾肉餅’的感覺,非常崩潰。”
那種失去對身體控制的無力感,讓他下定決心尋找更好的通勤方式。
下班后,他按照上午的路線折返。18:30下班,他悠哉游哉地走到高鐵站,坐上18:51的高鐵,18:59便能到深圳北。
這樣一天下來,他的高鐵費是20元,比起此前坐地鐵,多了一倍的支出,但他認為,一杯奶茶錢能換來這么舒服的體驗,完全值得。
![]()
陌陌的公司同樣位于福田高鐵站周邊,她住在光明,離光明城站較近。每天上午她和好友一起拼的士到高鐵站,只需要15分鐘,人均8元。
到達高鐵站后,她坐上全程21分鐘的高鐵,出福田站再步行10分鐘,便能到公司打卡。
這么一趟下來,單程費用18元,時間在1個小時以內,比起地鐵通勤,節省了近半小時,而且高鐵時間固定,無需等待,座位固定,不必擁擠。
然而,下班時段從福田回到光明城站的高鐵,只有兩個班次。她18點下班,班次17:35太早,18:40卻太晚,時間協調不來,她只能坐回地鐵。
地鐵則全程1.5小時,幾乎沒有座位,但她沒有辦法,房子買在光明,只能用身體的疲憊換取回家的寶貴時間。
![]()
和陌陌一樣,兩年前陳點在光明買了房,當時只考慮光明區的環境好,住進來才發現,地鐵通勤太久了。
他每天早上打車20分鐘到地鐵站,坐1個小時地鐵到公司,全程1小時20分鐘,花費20元。
換成高鐵通勤后,他單程節省了40分鐘,車費也更低了一些,他也養成了一個固定的習慣,已經堅持了一年半。
但高鐵也有一個缺點,班次常常會有變動,有時會延誤,有時會取消。一旦臨時變動,他就面臨遲到的風險。
02
高鐵換乘地鐵
拯救光明-南山上班族
在跨區高鐵通勤大軍中,一群更懂得"混搭"通勤的上班族正在崛起,他們的目的地主要是高鐵尚未觸及的深圳其他區,比如南山。
他們計算著如何“混搭”節省時間,避開人流,比如高鐵+地鐵,或者高鐵+公交。陳彬選擇的是高鐵+地鐵,從光明到南山西麗。
在發現高鐵通勤之前,他的路線是從家出發,坐6號線到深圳北站,再轉乘5號線到西麗。但6號線的早高峰人流堪稱恐怖,總是要等好幾趟才能擠上去。
直到3個月前,他偶然試坐了一遍高鐵從光明城站到深圳北站,再換乘地鐵,發現雖然時間上相差無幾,但是坐起來更加自在。
“6號線人太多,那就用高鐵繞過最擁擠的區間。從光明城站坐高鐵到深圳北站,只需要15分鐘,高鐵上人也不多,進站很快,排隊很快,上車也很快。”
對他而言,高鐵那15分鐘不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心理狀態的過渡帶。
“在地鐵里,人像是被運輸的貨物;在高鐵上,才是被服務的旅客。”多付出的票價,他買來的是身心愉悅。
![]()
俏俏的經歷則更具代表性,道出了很多“新”光明人的心聲——房子都住進來了,承諾的地鐵還遙遙無期。
三年前,她選擇了住進光明的公租房,懷揣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然而規劃中的13號線延期,讓她的“光明-南山”通勤路變成了一場持久戰。
她在南山生態科技園上班,目前光明僅有的6號線沒有直達,而幾乎直達的13號線北延段一直遲遲沒有開通。
“13號線北延段,在我這里一次次上演著‘狼來了’的戲碼”,她無奈。
這兩年,她懷孕生子,也曾考慮過換一份工作,縮短通勤距離,將浪費在路上的時間奪回來。但即使把要求降低至光明、雙休、工資比現在低,依然沒找到心儀的工作。
上班通勤,她偶爾乘坐公司的班車。她在家樓下便可搭乘,6:50發車,8:10到公司,而公司的上班時間是上午9:00到18:30,對她來說有些早。
更多的時候,她選擇高鐵換乘地鐵——7:45出門,坐上8:11光明城到福田的高鐵,之后換乘地鐵11號線,8:55到達南山科技生態園。
![]()
然而,下班后,大多數時候,她趕不上最遲的高鐵班次,只能乘坐地鐵回家,到家已是晚上的20:30。漫長通勤路,消耗的不僅是時間,更是她對生活的熱情。
部分時候,為了趕上18:40的末班高鐵,她向領導請假,提前半小時下班,趕上高鐵,就能在19:20到家,比坐地鐵提前了近一個小時。
作為一個一歲孩子的母親,俏俏在通勤選擇上有著更深層的考量。這一小時的差距,意味著能否陪孩子吃飯、給他講故事、哄他入睡。
“每個母親都懂得這一小時的價值。”說這話時,她眼中閃著淚光。
她的通勤困境也折射出深圳上班族的一個側面——住房壓力迫使年輕人向城市外圍遷移,但大量優質就業機會仍集中在中心區域。
如何平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家庭和工作,成為當代深圳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03
跨區通勤族增長
將高鐵坐成“地鐵”
俏俏有個習慣:每次坐高鐵都會留意車廂里的空座位。
“晚上18:40那班車,通常能坐滿三分之二。”她說這個數字時很認真,仿佛在守護什么重要的“證據”。
陌陌同樣有高鐵通勤需求正在擴大的“證據”——早高峰從光明城站到福田站的高鐵班次,雖然終點是香港西九龍,但在福田下車的人更多。
“只有周一,去香港西九龍站的人會多一些,其他大部分時候,都是福田站下車的人最多。”陳點也發現,光明城-福田站的通勤隊伍越來越龐大,一趟車的人數近300人,在福田上班的光明人數量可觀。
陌陌坐的那一班高鐵,首發站是廣州南,途經南沙北、光明城、深圳北、福田,終點是香港西九龍。
然而,根據12306最新推出的購票優惠,光明城-福田不在優惠范圍內,而光明城-香港西九龍則在優惠范圍內。
陌陌很疑惑,“明明在福田下車的人更多,為什么不能一視同仁?”她的疑問,道出了許多光明城-福田通勤族的心聲。
深圳北-福田同樣在優惠范圍內,林華就是享受到了這樣的優惠,購買了高鐵次票——原價15元的單程票,一次性購買計次定期票,如60次/30天,10塊一趟,任意班次都可以坐。
真正地實現,把高鐵坐成了“有座地鐵”。他只需要預約好班次,刷身份證進站乘車即可。如果預約了但是沒坐上車,也可以取消預約,退還次數。期限內次數沒用完,還可以退款。
![]()
誠然,高鐵次票的創新推出,是交通服務理念的重要轉變。它不再將高鐵定位為單純的城際交通工具,而是將其納入城市通勤體系。
目前來看,上班早高峰時期,從光明城站、坪山站、深圳北站到福田站的班次較多,如深圳北到福田站,從上午6:35到10:00,有14趟高鐵,平均大約10分鐘一趟。
票買起來也比較方便,無需搶票,提前一小時買都相當充裕。然而,同一趟列車,不同區段享有不同政策,這種割裂的服務體驗,卻讓陌陌這樣的通勤族感到不解。
除了優惠外,在他們看來,早晚高峰的高鐵班次同樣需要調整。
陳點認為,現在光明城-福田站的早晚高峰車次太少,希望未來在7點到9點有更多通往福田的車次。
11月初,從福田到光明城站的下班時段班次,調整之后,僅剩下17:35一班車次,只有17點下班的人才能趕得上。
這個決定或許基于運營數據,卻忽略了通勤族真實的生活需求。
![]()
隨著光明區、坪山區居住人口的持續增加,這種跨區通勤需求必將進一步增長。
深圳土地資源的緊張狀況,決定了多中心發展是必然選擇,可以預見,高鐵通勤將會成為地鐵的重要補充,成為連接這些中心的高效紐帶。
對于這些跨區通勤的年輕人來說,每天多花10元,買回的是通勤路上的尊嚴和舒適。而隨著城市邊界的不斷擴展,這樣的通勤方式或許將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我們不是在挑剔,而是在表達一種期待”,陌陌說,她身邊越來越多的鄰居加入高鐵通勤行列,“大家都希望,高鐵能真正成為城市通勤的可靠選擇。”
備注:文中人物為化名。
文丨白粥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布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