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一個投資人失業了,在職的時候最后一份研報寫的是關于3D打印機的,于是乎買了一臺想要研究研究有沒有投資方向。
結果,研究來研究去,做出來的鑰匙鏈和玩偶被隔壁朋友看中了,朋友都說:你可以去夜市擺攤試試。
這人本來是沒脫下"長衫"的,但是可能是"重啟人生"文案看多了,干脆開啟擺攤生涯,結果幾個月,機器錢賺回來了...
3D打印機,實火
最近的社交媒體上,一場關于"3D打印"的全民狂歡正悄然上演。
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博主曬出自己用3D打印機"造"出來的小玩意——有人打印出手辦、徽章、車模、潮玩擺件,也有人做出了耳環、手機殼、鑰匙扣、卡包、筆筒甚至小夜燈。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原本"宅味濃"的3D打印作品,如今正變成攤位上的"硬通貨":在城市夜市、大學校園、公司樓下的周末集市,年輕人正用打印機打印出的商品,實打實地賺到錢。
90后投資人,琳琳(化名)閑暇時買了一臺桌面級3D打印機,本來是想"玩票"學習建模。結果她打印的幾款潮玩小人被朋友看中,建議他去擺攤試試看。沒想到第一次出攤就賣空,"以前是投項目,現在變成投打印機了。"琳琳說道。
這種"再度走紅",并非偶然。3D打印技術本身并不新鮮,早在十多年前,它就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但過去的3D打印機主要服務于工業設計、原型制造和科研實驗,價格昂貴、操作復雜、材料受限。而如今,這項技術正經歷著一場"平民化革命"——桌面級3D打印機價格下降到千元級別,材料從工業樹脂拓展到可降解塑料、尼龍、金屬粉末甚至彩色復合材料;操作上,從建模到切片再到打印,軟件越來越傻瓜化,即使是零基礎的用戶,也能在一周內掌握基本流程。
更重要的是,社交平臺和電商生態正在為3D打印機提供"燃料"。在B站、小紅書、抖音上,"3D打印副業""打印機擺攤日記"等話題瀏覽量動輒上億。人們互相分享建模資源、打印參數和擺攤經驗,形成了一個充滿創意與實操經驗的社區生態。有人打印"AI風格潮玩",有人做"動漫主題周邊",還有人結合AI繪畫生成獨特造型,再用打印機一鍵生成實體商品。這種"虛擬創意+實體制造"的模式,讓普通人第一次擁有了"小規模生產"的能力。
與傳統手工藝不同,3D打印擺攤的魅力在于它幾乎零庫存、無限定制。打印機就是一條"微型產線",只需幾克材料、幾個小時,就能輸出一件獨一無二的商品。消費者下單后,攤主當場打印,既能滿足個性化需求,又增加了互動感。更有人把打印過程變成"表演",吸引圍觀與拍攝,從而獲得流量、銷售和關注的多重收益。
這股熱潮的背后,也有更深層的社會心理。年輕人正試圖逃離高壓、內卷的工作模式,轉向更具自由度和創造感的生活方式。而3D打印機恰好提供了一種"低成本創業"的想象空間——你不需要廠房、不需要進貨,甚至不需要美術功底,只要有創意和熱情,就能從虛擬模型到實體商品,實現一次個人制造的閉環。對那些具備一定審美和營銷能力的年輕人來說,這不僅是一種賺錢方式,更是一種自我表達和社交名片。
3D打印機的"前世今生"
如果說如今的3D打印機是年輕人手中的"造夢工具",那么它的起點,其實是來自工業實驗室的一次"造夢實驗"。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工程師查爾斯·赫爾(Charles Hull)首次提出"立體光固化成型(SLA)"的概念——用激光在液態樹脂中逐層固化,最終形成三維實體。這一想法在當時堪稱革命性:它讓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制造不一定要靠鑄造、切削或模具,而可以像打印文件一樣,通過"疊加"材料來實現任何形狀。赫爾也因此被稱為"3D打印之父",并創立了3D Systems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臺商業化3D打印機。
彼時的3D打印,被稱為"增材制造",更多是為工業原型服務的高端設備——在航空、汽車、醫療和軍工領域,用來打印模型、驗證結構、縮短研發周期。那是一個昂貴而專業的世界:機器動輒幾十萬美元,材料價格堪比黃金,技術門檻高得幾乎令普通人望而卻步。3D打印機最早的使命,不是大眾娛樂,而是加速工業創新。
但技術的故事,總會被資本改寫。第一次"3D打印熱"出現在2010年前后。當時,開源硬件運動在歐美興起,一批極客工程師將工業級技術改造為"民用級"設備。最具代表性的,是開源項目RepRap——一個允許任何人自由下載設計圖、自行組裝的3D打印機平臺。它點燃了創客(Maker)文化的火種,也讓"人人都能打印"的口號第一次被喊出來。2012到2014年間,美國的MakerBot、Stratasys、3D Systems等企業相繼融資上市;中國也出現了閃鑄、創想三維、Raise3D等新品牌。資本熱潮涌動,全球媒體高喊"3D打印將顛覆制造業"。
那時的想象力極為宏大:房子、器官、衣服、飛機零件、甚至太空殖民地——幾乎沒有什么是3D打印不能"造"的。投資機構蜂擁而入,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然而,僅僅兩三年后,這場熱潮就迅速退燒。原因也很現實:技術成熟度、成本與需求都未能形成閉環。
首先,早期設備精度不高、速度緩慢。打印一個復雜模型可能要耗時十幾小時甚至幾天,而打印失敗率高達30%以上。其次,材料受限。消費級設備主要使用PLA、ABS等塑料線材,成品脆弱、外觀粗糙,難以滿足實際應用。工業級打印雖然精度高,但設備和材料成本過高,仍局限在少數高附加值行業。最關鍵的,是商業模式的困境:當打印技術無法形成穩定的需求場景時,3D打印就只能是"炫技",而非"生意"。
于是,從2015年起,全球3D打印產業經歷了一次冷卻期。大量初創公司倒閉,股價暴跌,資本轉身離場。彼時的媒體開始調侃:"3D打印機離顛覆制造業,只差一個靠譜的應用場景。"但在這段"沉寂"中,真正的積累悄然發生——打印速度提升、精度提高、材料多樣化、軟件生態完善、成本顯著下降。3D打印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怪獸,而開始變成一種真正可用的工具。
尤其是在B端產業領域,3D打印正在悄悄扎根。醫療行業用它打印義肢、牙模、手術導板甚至人體器官模型;航空航天用金屬打印技術制造發動機零件,以減重和提高強度;汽車廠商用打印快速打樣,縮短開發周期;珠寶設計師、建筑師也用它實現復雜造型。國內外頭部公司如GE、空客、波音、寶馬、華為,都在自建3D打印中心,用以生產定制化零部件。
與此同時,消費端的復蘇也在發生。2018年以后,隨著桌面級打印機的價格下降到幾千元以內,加上AI建模、圖像識別和云平臺的加入,3D打印終于走向了大眾。新一代機器體積更小、操作更簡單、噪音更低,甚至可以在臥室打印模型。短視頻平臺、淘寶和閑魚成為新的展示與銷售窗口,一臺打印機加一部手機,足以開啟一場"個體制造革命"。
從宏觀產業看,如今3D打印已逐漸融入新制造體系。它的商業化不再依賴"炒概念",而是真正在細分領域開花,比如:醫療——個性化假體、牙科支架、手術導板;教育——創客課堂、STEAM教學工具;文創與潮玩——手辦、飾品、盲盒模型;工業制造——原型驗證、小批量零件替代;建筑與家居——混凝土打印房屋、藝術裝飾件。
這一切的共同特征是:小批量、高定制、低庫存、高創意。這正是傳統制造業的盲區,也是3D打印的生存土壤。
如今的3D打印,不再是當年的"顛覆者狂想",而是悄然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新常態"。它既是產業的補充工具,也是創意經濟的底層支撐。打印一個零件、打印一個飾品、打印一個模型——這背后其實是制造邏輯的轉變:從"規模生產"到"個性生產",從"企業制造"到"個人制造"。
3D打印機的前世,是資本與理想的泡沫;它的今生,是沉淀后的務實與落地。經歷了起伏與回潮,它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不再高喊"革命",卻在無數攤位、工廠、教室和工作坊中,默默改變著人類制造的方式。
重火下的新機會
3D打印機的再次走紅,不僅是消費層面的潮流回歸,更是一場從上游材料到下游場景的全鏈條復蘇。
與十年前那場"資本泡沫式熱潮"不同,這一次的3D打印回歸到更扎實的現實語境中——它不再只是"能打印一切"的幻想,而是成為了真正能撬動產業鏈機會的新制造工具。
首先受益的,是設備與材料產業鏈。隨著桌面級打印機在個人端普及、教育端滲透,打印機本身的市場容量迅速擴大。創想三維、閃鑄科技、Anycubic等國內品牌的銷量在近兩年持續攀升,部分機型甚至出口到歐美市場,成為"新小家電"品類的一員。而這種普及,直接拉動了材料消耗與創新:過去以PLA、ABS為主的單色塑料線材,正被更具性能與美感的新材料取代——如高強度尼龍、碳纖維復合線、光敏樹脂、金屬粉末,甚至可降解環保材料。上游企業從單一原料供應,轉型為提供整套材料解決方案的生態玩家。
其次,軟件與內容生態的成長,正在重塑行業格局。過去3D打印的門檻在"建模"環節——沒有三維設計能力的普通用戶,幾乎無法做出可打印作品。而現在,AI生成模型、開源社區模型庫(如Thingiverse、Printables)以及國產云建模平臺的崛起,讓"內容"成為核心資產。人們下載、二次創作、共享模型的同時,也催生出新的創作經濟:有人靠賣模型文件月入數萬,有人專做定制IP手辦建模服務。3D打印不只是硬件生意,更變成了一個數字內容分發體系,像早年的App Store一樣充滿想象力。
再往下看,中小制造業和創客企業正在借助3D打印機,獲得靈活生產的新路徑。在傳統制造中,模具成本和批量門檻讓"小單定制"幾乎不可能,而3D打印打破了這道壁壘。如今,越來越多的工廠將3D打印用于打樣、備件、快速模具和非標零件生產;一些創業公司甚至用3D打印直接制造小批量成品,用來測試市場或驗證概念。尤其在個護、美妝、潮玩、戶外裝備等高創意行業,"小而精"的制造需求爆發,讓3D打印成為他們的天然伙伴。
而在教育與科創領域,3D打印機的"再火"也帶來新的普及紅利。它讓創客教育從概念走向實踐,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和高校將打印機引入課堂,用來教授工程思維、設計美學、機械原理。對于這一代學生而言,3D打印不再是"未來科技",而是觸手可及的實驗工具——這意味著下一波"創客創業者"正被悄悄培養出來。
更宏觀地看,這場熱潮也重新定義了"制造"的邊界。3D打印的最大潛力,并不只是"能造出新東西",而在于它與數字化、AI、物聯網結合之后形成的閉環能力:設計、模擬、生產、流通全鏈條數字化。AI能自動生成三維模型,云平臺能實時分發打印任務,打印機本身可以聯網接單、調度、反饋——這讓未來的制造不再集中在工廠,而是分布在無數人的家中、工作室里,形成一種"去中心化制造網絡"。有學者甚至稱之為"制造的Uber化":每一臺打印機,都是一個微型工廠節點。
對于產業而言,這種趨勢意味著巨大的想象空間。上游的設備制造、原材料研發、中游的設計軟件、建模平臺、云打印服務,下游的電商渠道、定制消費、文創品牌,都在迎來新的增長窗口。更有潛力的,是圍繞這些生態衍生出的新服務——打印任務外包、模型版權交易、AI輔助設計、教育培訓、維修租賃等等。可以預見,未來幾年,一個完整的"3D打印生態圈"將會逐步成形,其規模或許遠超我們今天看到的"擺攤熱"。
當然,機遇伴隨著挑戰。3D打印仍面臨速度、精度、成本、材料兼容等技術瓶頸;同時,模型版權、產品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也亟待政策與行業標準的完善。但正因為如此,它的未來才更值得期待——因為它不只是一次工具升級,更是制造范式的轉折點。
當3D打印機再次被推向熱潮中心,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年輕人擺攤賺到的兩萬元,更是一個從個人創意到產業變革的微縮樣本。過去十年,它從資本夢醒走向現實落地;未來十年,它或許將從個人玩具成長為"新制造基礎設施"。
而這一切,正在從一臺臺嗡嗡作響的小機器開始——在火熱的市場和安靜的打印聲之間,新的機會,已經被打印出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