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舉行的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俗稱“大挑”)中,重慶知名科技博主、重慶交通大學大四學生黃彥鈞憑借《RBOS——未來無人設備決策生態定義者》獲得人工智能+專項賽全國特等獎,不僅幫助該校首次奪得“大挑”全國特等獎,還成為了本屆“大挑”唯一獲得該賽道特等獎的重慶本科生。
![]()
重慶大學生黃彥鈞在今年“大挑”競賽中奪得“人工智能+”專項賽特等獎。
11月4日,上游新聞(報料郵箱:baoliaosy@163.com)聯系了重慶交通大學。據該校團委負責人介紹,“‘挑戰杯’競賽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其中今年舉辦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俗稱‘大挑’。本屆競賽設置主體賽及‘人工智能+’‘揭榜掛帥’專項賽,共吸引來自2700多所高校的40余萬件作品、300多萬名大學生參賽。經過激烈角逐,共有640件和643件作品分別入圍主體賽和‘人工智能+’專項賽終審決賽。”
11月1日,歷經重重考驗,黃彥鈞團隊來到南京大學參加人工智能+應用賽全國終審決賽現場,憑借出色的現場發揮,他從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得了“大挑”全國特等獎。
這個項目到底有何意義?黃彥鈞向記者解釋:“簡單來說,就是把生物電專注度檢測加入到傳統無人設備交互的決策鏈中去,從而使手勢、眼動等易產生雜波的控制信息可信程度大大提高,讓多模態的指令也可以用于行業級的無人裝備控制。我們也就此制作了樣機,在比賽中展示了用眼動控制無人機和機器狗。”
就該項目的創意由來,黃彥鈞介紹:“這個項目準備了差不多一年,創意來源于我一直在做的無人設備研究,我一直在進行完善,希望能解決一些行業痛點問題,開展一些應用探索。最初我只是想把眼動、手勢等控制技術納入無人設備研發中,后來我發現現有的眼動、手勢控制系統精度不夠,完全達不到我的需求。”
![]()
黃彥鈞在調試機器狗。
遇到棘手問題后,黃彥鈞將這件事和指導老師何澤銀進行了溝通討論。據他回憶:“我們討論了很久,何老師鼓勵我應該多去看看相關論文,把科幻片中的技術往現實使用。于是我查閱了很多論文,并進行了大膽嘗試,把生物電決策用到了無人控制上。通過數據采集后的大量模型訓練,我們真的把檢測精度大大提高,使眼動可以操控無人機、機器狗了。”
據黃彥鈞透露,這次參賽的成果未來不但可以幫助到癱瘓病人,還可以運用到軍事和戶外作業:“比如電網搶險的戶外作業工人,戴上眼鏡就能完成操作,還可以把雙手解放出來。”
![]()
黃彥鈞是重慶知名科技博主,曾因自制獸裝機甲引發關注。
目前,《RBOS——未來無人設備決策生態定義者》項目獲得了“大挑”特等獎,但黃彥鈞謙虛地表示:“這次的項目還不是特別完美,我發現了一些不足。比如我們做的模型體量還比較小;針對不同的人,程序對人的決策判斷學習時間長……下一步我會努力把模型體量做小、降低成本,讓它可以真正運用到to C端的產品(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中去。”
上游新聞記者 趙映驥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