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蒙超”賽場上,一首科爾沁民歌《曇花》火出圈兒了。各大媒體、短視頻平臺掀起全民學唱熱潮。從內蒙古草原到江南水鄉,學生黨在宿舍激情跟唱,舞蹈教室里的律動,南方小伙直播唱的畫面,讓這首融合馬頭琴悠揚與現代編曲的民歌,成為跨越地域的文化符號。而幕后推手——科左后旗烏蘭牧騎的兩位副團長月蘭、賽音畢力格與雙合爾組合的12位成員,他們用創新演繹讓千年草原文化煥發新生。
破圈:一首歌連接南北的草原密碼
當四胡的弦音撞上電子鼓點,當陶布秀爾的低吟混入流行和聲,我們想證明傳統民歌也能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數據顯示,歌曲上線72小時播放量突破50萬次。各媒體、短視頻平臺都上大分,幾萬幾十萬的傳播著。跟著歌詞學《曇花》成為了熱話題,這種文化共鳴的背后,是科左后旗烏蘭牧騎幾十年磨一劍的堅守:自2014年組建雙合爾組合以來,團隊精心打磨,編創演繹科爾沁民歌,將四胡、馬頭琴等9種傳統樂器與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創作出《東山哥哥》、《達亞波爾》、《都萊》、《曇花》等10余首爆款作品。
傳承:紅色輕騎兵的文化基因
在科左后旗烏蘭牧騎的榮譽室里,幾百座金燦燦的獎杯記錄著團隊的足跡:
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第七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授予“草原學習輕騎兵”優秀小分隊稱號。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評為全區烏蘭牧騎“最強黨支部”建設標兵隊......
今年,歌曲《心靈的草原》榮獲第十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新人新作聲樂通俗組比賽表演二等獎。三人舞《時代牧人》榮獲第十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新人新作比賽優秀獎。全市科爾沁民歌創編大賽決賽中,作品《達古拉》榮獲二等獎;作品《曇花》榮獲三等獎。烏力格爾《飛奪瀘定橋》入選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通俗版科爾沁民歌《達那巴拉》入選2025內蒙古民歌大會......“我們不僅是表演者,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科左后旗烏蘭牧騎團長照日格吐撫摸著烏蘭牧騎第一代隊員的照片說到。
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隊伍,始終踐行著“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的初心。從田間地頭、街道社區、企業、廠礦、軍營、學校到北京、湖南、安徽等26個省市,科左后旗烏蘭牧騎用文藝的力量踐行著時代的使命。2025年蒙超聯賽通遼主場,這首科爾沁民歌《曇花》讓3萬多名觀眾破防,燃爆蒙超聯賽現場。
創新:傳統藝術的現代敘事
要讓00后愛上民歌,就得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既要有年輕人喜歡的激情,也要有傳統演唱方式的沉淀,這是組合讓民歌煥發新生的法寶。而在內容創作上,創作團隊開創了“紅色+民族”的獨特范式:烏力格爾《飛奪瀘定橋》用說唱形式再現長征壯舉,好來寶《第一書記》以快板節奏講述脫貧攻堅故事。正如眾多專家評價:“他們把非遺從博物館的展柜里解放出來,變成了有溫度的生活藝術。”這是雙合爾組合直擊觀眾心靈的核心。
未來:讓草原之風吹向更遠
站在科左后旗烏蘭牧騎成立61周年的節點上,團隊正籌備從科爾沁民歌“基因庫”,汲取更多養分,讓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相結合,舞臺上展現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各種文化美美與共的生動場景。每一聲馬頭琴的嘶鳴,都是草原對世界的呼喚。這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正通過科左后旗烏蘭牧騎人的堅守與創新,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草原傳奇。
![]()
![]()
![]()
![]()
![]()
致每一位熱愛草原的知音:
感謝每一位喜歡科爾沁草原音樂的朋友,是您的關注和喜愛讓悠揚的琴聲傳得更遠,讓古老的敘事民歌煥發新生。科左后旗烏蘭牧騎的腳步永不停歇,因為我們相信——只要草原的風還在吹,民歌的種子就會落在每一寸向往自由的土地上。關注科左后旗烏蘭牧騎,我們與您同在!
來源 │科左后旗文化和旅游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