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萬湑龍
就在上周,鴻蒙智行迎來了一個里程碑——全系品牌交付總量突破了100萬輛。
僅僅用時43個月,鴻蒙智行就完成了從零到第一個百萬銷量的成就。而且隨著產品陣營的豐富,鴻蒙智行的銷量曲線還在呈現著上升的態勢。譬如說在剛剛過去的十月,交付量就來到了6.8萬輛。而總銷量從50萬到100萬輛,總共用時不到一年,在過去這一年鴻蒙智行推出的車型就有5款,占了“五界”現有車型的近半壁江山。
但就是這么一個里程碑時刻,卻有一件和我們慣有思維相悖的事。一向看似“張揚”的余承東卻在此刻顯得沉默寡言——截止今天,也只是發了一條微博表示慶祝,也只是當天發的三條微博其中之一。
![]()
其實大家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最近幾個月余承東登上熱搜的頻率明顯低了很多。用數據來說的話,最近三個月最熱鬧的時刻,是享界官宣了楊冪和沈騰兩位品牌大使的那天,這也明顯是被娛樂明星帶起來的熱度。從微博指數上來看,甚至有長達半月的“靜默期”。而今年相比起去年,同樣是第三季度,“余承東”三個字的百度指數甚至低了近一半。
![]()
這種刻意低調其實有跡可循。在今年8月17日的央視《對話》節目,請到的嘉賓就是余承東。彼時對于華為的里程碑是鴻蒙5.0設備突破1000萬臺這條“生死線”,主持人陳偉鴻在節目里就曾問過余承東:“這么重要的一個歷史性時刻。我發現你反而比之前好像低調了不少。像你的著名的語言‘遙遙領先’、‘強的飛起’這些都是必備語句,但是在這次只是在微博上發了一個說我們會抽100臺華為手機。這是刻意而為之的低調,還是說你打算跟原來的高調決裂了?”
余承東當時的回答是:“其實遙遙領先這種話我是講得非常少。在過去十幾年,我管華為的終端發布產品,有時候在某一個領域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領先的時候,我可能會蹦出這樣的詞。”
這個回答,我最多只能認可一半。
更加“安全”的鴻蒙智行
余承東的內斂,其實和企業所處的時間節點是有非常強的相關性。
面對央視采訪時,是鴻蒙5.0解決了在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上“站住腳”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華為在開發鴻蒙系統時的緊迫感和內外部環境有多惡劣,在此前那個階段,余承東所喊出來的“遙遙領先”,一方面是在給自己的研發人員打氣,堅信自己所走的技術路線。另一方面也是在立Flag,督促整個體系快速成熟。
![]()
其實把視角切換到鴻蒙智行,道理也是相通的。在余承東接手車BU的最初兩年內,問界的銷量并沒有如預料中爆發式增長。但當時,車BU的選擇是始終相信技術、改進技術。直到2023年,在投入5億對問界M7(參數丨圖片)進行升級換代之后新車突然火爆出圈,單月交付開始破萬。
在鴻蒙智行完成“活下去”這個最初階段任務時,余承東的表態同樣非常低調,只是在朋友圈里發了一句:“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其實余承東能夠登上熱搜的發言,多數和“遙遙領先”四個字關系并不密切。譬如說在今年深港澳車展的論壇上,他選擇了一個公眾因為安全事故而對于智能輔助駕駛引發討論的當口,通過對于友商的“仗義執言”將自己送上熱搜。歸根到底其本質,還是在盡可能規避輿論波及到鴻蒙智行在智能輔助駕駛方面的風險。
恰好,當他說那番話時我正在臺下。記得本身都已經有點乏味的現場,當余承東說“有些話我的助理不讓說,在臺下一直在擺手,但我忍不住想說”時,在場的各位觀眾已經舉起了手機,現場見證和制造了熱搜的誕生。
![]()
回歸正題,鴻蒙智行的技術和產品其實和華為曾經的遭遇有些相似,一出場是并非是眾星捧月,而是需要消費者通過獲得超預期的長線體驗之后,通過影響更多的身邊人,才逐漸形成忠實的消費群體。
其實關于智能輔助駕駛的體驗亦是如此,參數和硬件上的堆砌未必能造就真領先。就拿最近兩次媒體進行的智能輔助駕駛大規模測試來說,鴻蒙智行的車型成績有些出乎意料。但是多數業內人士和鴻蒙智行車主卻表示完全不認同,畢竟這結果和他們在現實中的體驗差別太大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段時間我在上海深度體驗過一次搭載了乾崑智駕ADS4.0的車型,在出隧道的瞬間,SR界面上就顯示出了相隔三個車道外有一條潮汐車道,這已經完全超出了硬件所能感知到的極限,而在同一個路段,大多品牌的輔助駕駛系統在SR界面上不會顯示到如此細致。
事后我跟其他品牌的工程師閑聊的時候又談及到了這件事,他們給出的答案是,鴻蒙智行的工程師會對類似的細節投入大量的優化工作。甚至于這樣的工作量,是一般企業的研發團隊不可承受之重。
還有一個例子,最近這段時間大眾關心的安全話題又轉到了車門解鎖機制,尤其是碰撞后自動解鎖功能上。其實在這方面,鴻蒙智行一直在投入高額的研發和物料成本。全系車型包括尊界、問界、享界、智界和尚界,在今年全部標配了CPM碰撞冗余解鎖模塊。這個模塊的工作原理就是將電源、控制驅動、信號接收器都備份了一套并集合在一起,放在了撞擊后也不易受到影響的位置。并且它還單獨設置了安全專線,專門接收碰撞信號,用于降低極端場景下無法解鎖車門的風險。
![]()
但以上種種,能夠在新車推出的第一時間被感受到的情況卻寥寥。大多只有在真正遇到險境時,才能夠展現出產品的安全底線是否兜得住。就像是自2023年起,鴻蒙智行的主動安全系統避免可能發生的碰撞風險超過240萬次這個數據,真正被普羅大眾看到的機會并不多。因為這都是散落在了這百萬車主日常使用的每一個片段其中,并不是每一次避險都會有人發到社交媒體上的。
所以,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非常了解自己的產品底線,以及對于維護這條底線做了海量工作時,卻看到因為其他人基礎工作做的不夠好而導致包括自己在內全行業都被質疑時,我相信我們肯定有不少人會表現的比余承東更加“儒雅”。
但為什么現在的余承東會如此低調呢?首當其沖還是在于用戶量所給予的底氣。體驗過的人越多,就愈發會“事實勝于雄辯”。同越來越多的鴻蒙智行用戶在短視頻平臺、車友社區等渠道,主動分享用車過程中的安全體驗視頻,以及向親友推薦該品牌車型,甚至形成一批感染力強的“民間銷售團隊”。這種來自真實車主的自發認可與口碑傳播,構成了鴻蒙智行銷量持續攀升的重要內生動力。
而百萬輛的基礎,以及已經形成的消費者結構,已經幫鴻蒙智行構建起了另一種“安全”。
低調如余承東
如果想要更加理解余承東走向低調的心理狀態,我還是比較認可在央視節目里他自己說的一句話:“鴻蒙還在成長階段,我們更想把精力放在‘做好產品’上,而不是‘喊口號’。” 對于鴻蒙智行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
其實余承東這種克制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對品牌發展階段的認知——當銷量規模達到新高度時,過度宣傳可能帶來輿論壓力與用戶期待失衡的風險。他更希望將重心放在產品品質與用戶體驗的打磨上,用實際表現贏得口碑。
鴻蒙智行現在所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基本盤呢?管中窺豹一下10月份銷量中的幾個數據。首先是成交均價來到了39萬元,在當下的市場環境里,很難說有幾家傳統豪華品牌是不羨慕這個成績的。換個角度來思考的話,“量價齊高”的本質實際上說明了鴻蒙智行通過高水準的智能化體驗,所打造的新豪華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認可。
另外一組數據是智界的月銷破萬和尊界的銷量超過2000。從今年的七月到十月,智界月銷量倍數級的提升是相當驚人的。R7和S7兩款產品在完成了全方位的產品力提升之后,以相當到位的價格完成了一場“卡位戰”,戰果之顯著也加強了奇瑞和鴻蒙智行深化合作的信心。
![]()
同樣是在上個月,上海智界智行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將會持續加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算法以及車聯網生態,同時還會成立上海、深圳兩個設計中心。之后將會在智界投入5000人的研發團隊以及超百億資金。再加上接下來會推出的大型SUV產品和MPV,智界的整體品牌形象正在越來越完整。
而關于尊界,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曾提及過,國內消費者對曾經傳統豪華品牌所打造的高端定義和圍繞著定義成型的圈層,已經被諸如華為三折疊手機這樣的高端智能化設備所帶來的便利以及尊貴體驗沖散了。如今無論是從銷量數據還是口碑來看,尊界正在以我們難以預料的速度形成一個新的消費圈層。
而在這其中,你會發現在實操環節運營5個不同的品牌,其實是要比單一品牌難度高很多的。鴻蒙智行的消費者正在突破我們原本認知中那些,對于華為ICT類產品有認可度的富裕人群,進而走向更年輕和層次更豐富的不同群體。他們對于產品和體驗的需求更加明確,同樣對于品牌包容度的平均閾值在降低——“你可以有千般好,但在我身上,你不能夠犯錯”,這其實對于整個鴻蒙智行從產品到服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們或許能夠更加理解余承東的“刻意低調”。畢竟現在鴻蒙智行的消費者已經不都是“花粉”了,他們所看重的是鴻蒙智行通過技術領先以及對于安全責任感所體現出的,實打實的產品口碑。再多人的攻訐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當產品真正立足于用戶場景,用可靠的技術解決實際痛點時,市場的回應終將回歸理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