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邊疆考古,多數人腦海里或許會浮現探方縱橫、直面荒野的畫面。我們的工作陣地卻不同,更多時候是在安靜的實驗室里。當吐魯番的烈日炙烤戈壁灘,在實驗室柔和燈光下,靜靜陳列著吐峪溝石窟寺出土的紡織品殘片。這些殘片或許是古代僧侶的衣物,或許是他們穿行絲路時的鞋履,歷經千年歲月洗禮已褪去往昔光彩、纖維糟朽,與泥土沙石緊緊黏結,將絲路記憶封存在細微紋路里。我們要做的就是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幫這些承載文明的碎片掙脫時光桎梏,重新顯露當年樣貌。
![]()
修復工作現場作者/供圖
紡織考古蘊含獨特魅力
初次踏入吐魯番,戈壁的熱浪撲面而來,熱意從鞋底彌漫全身。但轉個彎走到葡萄溝,滿架子綠藤又帶來一絲清涼,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們一下子記住了這片土地。第一次見到從吐峪溝石窟寺中出土的紡織品時,先是被數量和種類所震撼,這些紡織品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面,是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可越往后翻檢,心里的沉重感越強烈,這一批織物中的大多數被泥沙包裹,還有部分非常細碎的殘片,其中的一塊絹帛,當我們用鑷子輕輕挑起其邊角時,纖維就簌簌往下掉。這時,我們才真正意識到:這些織物再不及時用科學方法修復,就會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紡織考古蘊含的獨特魅力恰恰藏于殘帛絲線這本“無字史書”之中。紡織品作為古代社會極具普遍性的生活材料,不只是簡單的日常用品,更凝結著科技發展、藝術審美、貿易往來、社會結構與身份秩序等多重歷史信息。而紡織考古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正是通過對出土紡織品、紡織工具及相關文獻圖像等開展綜合研究,將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從而揭示出紡織品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正因如此,紡織考古始終在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在吐魯番交河故城溝西臺地等遺址,我們發現了大約一萬年前的石質工具。自公元前13世紀,“蘇貝希文化”的先民在此居住,創造出了燦爛的彩陶文化。張騫出使西域拉開絲綢之路的序幕后,吐魯番憑借其地理優勢漸漸成為西域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吐魯番現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各類文物遺址1491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又新發現文物206處,其文物資源十分豐富。自2010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吐魯番學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對吐峪溝石窟寺展開考古發掘工作,歷經十多年的努力,精美的石窟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大量被歷史塵埃掩埋的紡織品遺存也重見天日,為絲路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據。
![]()
新疆吐魯番吐峪溝石窟出土花卉紋刺繡經幡修復后正視圖 作者/供圖
從紡織考古的工作角度出發,吐魯番的特殊氣候既是“恩賜”也是“考驗”。一方面,吐魯番極端干旱的氣候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侵蝕,為紡織品的長期保存創造了相對穩定的條件;另一方面,吐魯番“風沙頻繁、極度干旱、溫差懸殊、紫外線強”的氣候特征,又對紡織品的纖維、結構、色彩等造成多維度傷害。在修復過程中,我們的每一步操作都在和時間賽跑。令人印象最深的當數一件紅地日月星辰紋染纈織物。初見此物時,它被泥土包裹,真容難辨。經科學修復后,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其令人驚嘆的精美原貌:織物構圖精致,色彩鮮明,不僅展現了當時高超的織染工藝,也在無聲訴說著古老先民對于浩瀚宇宙的瑰麗想象。從最初的一團不起眼的土塊,到最終呈現出日月星辰熠熠生輝的景象,這個過程宛如一場跨越時空的破曉,讓歷史的光芒重新閃耀。
展現絲路文明的萬千氣象
文物保護修復的核心不是讓文物“煥然一新”,而是要嚴格遵循有機質文物保護修復的最小干預性、可識別性與可逆性原則,以保留文物的原真性。修復是一套極為嚴謹的科學流程,大致可劃分為前期調研與檢測、修復方案制定、核心修復操作、后期保護與歸檔四個主要階段。
在正式修復文物前,首要工作是了解文物的病害狀況,一般運用文字記錄、繪制文物病害圖、影像拍攝等手段完整真實地留存文物修復前的原始狀態。完成上述宏觀檢查與記錄后,需依托專業設備在實驗室開展微觀檢測,常用設備包括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紅外光譜儀、拉曼光譜儀、液質聯用儀等,微觀檢測獲取的數據可用于分析文物材質與病害成因等,為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提供可靠支撐。
對于上述吐峪溝石窟寺遺址出土的紡織品,我們制定的修復方案涵蓋織物表面清理、揭展、拼對、單絲網加固、貯存、預防性保護等環節。在清理環節一般選用軟毛毛筆去除織物表面泥沙與污染物,操作中需要嚴格控制力度以避免纖維因受力不當受損。整形階段主要是展開織物折疊部分、撫平褶皺等。加固時使用單絲網等適配材料貼合織物以增強織物結構穩定性。最后將修復后的文物放進符合文物保存環境質量要求的專用容器,為后續長期有效保護奠定基礎。當絹畫上精美的佛手、衣紋、墨書等清晰呈現在眼前的時候,我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修復工作完成并非意味著所有工作就此終結,需為每一件文物構建完整的修復檔案,詳盡記錄從前期調研直至修復完成的整個過程,覆蓋文物病害、檢測數據、修復方案等諸多內容,這些記錄可為同類文物修復以及后續相關研究等提供一定參考。創設適配文物長期保存的環境條件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一般采用溫濕度控制、定期檢測等方式以最大程度延長文物保存壽命。
文物喚醒的文化自豪感和歷史認同感是一種跨越時空、連接古今的精神力量。當看到修復后的文物可以穩定保存下來,并通過展覽向公眾展示時,所有疲憊都化為了成就感和繼續前行的動力。邊疆文化遺產保護從來不止于文物本體修復,更在于延續其中承載的歷史信息和文化記憶。
火焰山在窗外巍峨聳立,陳列臺上鋪展著跨越千年的絲帛殘片。身為社科學子,雙手觸碰著這些文明印記,每一次運用所學知識修復織物,都更深刻地理解守護這片土地的意義,而這份意義讓我們始終保有熱忱。方寸織物的經緯中藏著諸多細節,承載的是絲路文明的萬千氣象,我們所做的是想讓更多人知曉這些快被時光磨淡的痕跡曾是千年絲路里鮮活的一部分,且將繼續鮮活下去。當更多被塵封的絲路遺珍穿過時光帷幕重新呈現在公眾面前時,它們將在新時代綻放文明華彩。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組稿:高瑩
責任編輯:崔圓圓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