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十四五”期間北京持續(xù)開展長城搶險加固工程60余項,累計修繕長城墻體超過20公里。
北京率先在全國推行長城研究性修繕模式,試點將考古工作貫穿修繕全過程,為科學保護提供重要支撐。研究調整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精細化管理長城本體及周邊環(huán)境。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八達嶺長城景區(qū)、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造提升等重點項目,串聯(lián)沿線資源,打造高質量的長城文化旅游品牌,讓長城保護成果惠及區(qū)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
目前,北京正在積極建設北京長城資源信息及監(jiān)測預警平臺,建立無人機定期巡查航線,試點應用四足機器人進行巡檢,提升巡查效率和精準度。特別是通過實施八達嶺長城數(shù)字化保護管理綜合應用示范區(qū)、大莊科長城研究性修繕等項目,全面運用三維掃描、數(shù)字化建模等技術,構建了全程可回溯的數(shù)字化檔案,為長城保護、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技術支撐。
據(jù)了解,通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北京建立起約500人的長城保護員隊伍,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享”的保護氛圍。同時,注重國際交流合作,依托北京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聯(lián)盟,與英國哈德良長城等開展對話。借助重大國事活動展示長城文化魅力,制作的《長城長》紀錄片等獲得良好反響,有效提升了長城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光明日報記者 董城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藝鑫)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