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聚力·突破·共享——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特色成果交流暨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激勵試點啟動會”在上海開放大學舉行。會上,來自學分銀行楊浦分部的實踐分享,更是生動展現了如何將頂層設計落到實處,激活社區教育的“源頭活水”,打通服務群眾終身學習的“最后一公里”。
從“制度構建”到“生態培育”,
夯實終身教育根基
![]()
學分銀行的建設,非一日之功。會議開篇的專題片,生動回溯了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成長軌跡。
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中心主任鄭益慧在其主旨報告中,系統闡釋了學分銀行在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新定位、新模式、新路徑”。這標志著學分銀行正從“制度”走向“生態”。
“制度”是根基。會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術等4個專業的“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轉換標準體系”正式發布。至此,學分銀行已構建起覆蓋35個專業的標準體系框架,為學習成果的互認與轉換筑牢了制度根基。
“生態”是未來。今年,學分銀行的生態邊界極大拓展。現場,學分銀行為中國電信、騰訊、上海城市劇院、渤海銀行、雅馬哈、百聯集團、新世界集團等新一批生態合作伙伴頒發牌匾。這標志著學分銀行“1+16+N”激勵兌換體系的正式落地。自10月18日新版激勵兌換平臺上線以來,已迅速獲得市民的廣泛認可與熱情參與。
![]()
同時,學分銀行還與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渤海銀行(上海分行)等啟動合作共建。各方將以“機制協同、資源互通、服務下沉”為核心,統籌優質資源,打通文化、金融與終身教育的對接通道。
楊浦探索“服務下沉”,
共繪長三角“終身學習圈”
如果說上海的“生態構建”是激活內循環,那么長三角的“激勵試點”則是暢通雙循環。
會上,滬蘇浙皖四地學分銀行管理中心負責人共同啟動了“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激勵試點”。這是教育領域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目前,首批試點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浙江嘉善、上海金山、江蘇吳江、安徽宣州、浙江海寧等地已率先探索社區教育課程跨區域存入長三角學分銀行。
與此同時,12條長三角地區精品人文行走路線也同步上線。未來,長三角市民在“行走中學習、體驗中成長”時,也能實現學習成果的跨區域認證、積累與應用。
宏大的藍圖,最終要落實在每一個社區、每一位學習者身上。在工作交流環節,來自同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上海開放大學新世界集團分校以及學分銀行楊浦分部的相關負責人,分別從高校、企業和區域分部的角度分享了實踐案例。
![]()
楊浦區社區學院院長、學分銀行楊浦分部負責人鄺文華的發言,為如何推動服務下沉 提供了“楊浦方案”。他分享了楊浦分部在實踐中的探索思路,其發言的核心正是致力于“激發社區教育活力,推動終身教育高質量發展”。楊浦區的實踐,聚焦于如何依托區級分部,將學分銀行的優質資源與服務向社區延伸、向群眾身邊下沉,讓終身學習資源在楊浦這片創新熱土上真正“觸手可及”。

作為國家重要人才高地和教育重鎮,楊浦區始終是終身學習理念的積極踐行者。此次學分銀行的“戰略升維”,正與楊浦區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城區目標同頻共振。目前,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已建立550萬個人學習賬戶,存儲了超1.1億條學習成果數據。邁入2.0時代,這些海量數據將從“存儲積累”向“價值挖掘”深度轉型,為市民的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提供關鍵支撐,并為全國學習型社會建設貢獻“上海經驗”與“長三角方案”。
文字| 沈瑩
圖片| 沈瑩
編輯|陳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