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河之戰,宋軍戰敗的真相,其實是因為宋軍內部發生了一場兵變!我更愿意稱之為“高梁河之變”!
![]()
為什么遼軍有功不賞,宋軍有過不罰?
從今天開始,淮下書生將用幾期文章,來全面復盤一下“高梁河之戰”背后的歷史疑點,以及最終的歷史真相!
按照《遼史》記載,“高梁河之戰”遼軍對宋軍是絕地反擊的大勝,不但解了幽州之圍,而且“追殺三十余里,斬首萬余級”,或者“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又或者“擊宋馀軍,所殺甚眾,獲兵仗、器甲、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等等描寫。
![]()
交戰演繹
一般來說,這種殺敵多,俘獲眾,解燃眉之急,且關乎兩國格局的大勝,事后君王必然要對有功將領升職加薪、賞賜一番。
然而,取得如此之大的戰功,甚至自己還身受三創的耶律休哥,事后竟然沒有任何升職加薪,就連簡單的褒獎都沒有。
《遼史·景宗本紀》記載:“以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權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知三司事劉弘皆能安人心,捍城池,并賜詔褒獎。”
![]()
《遼史·景宗本紀》
韓德讓、耶律學古、劉弘,他們屬于幽州守城領導班子。也就是說,遼景宗只是對幽州守城領導班子成員進行了賜詔褒獎,對包括耶律休哥在內的所有遼國援軍主將并沒有任何嘉獎。
這就很詭異了,明明是千鈞一發之際,我們援軍幫你們守軍解了幽州之圍,并且還痛擊了宋軍,殺敵甚多,俘獲甚眾,取得了如此大的戰果,甚至熔斷了宋朝繼續收復幽州的念想,結果只褒獎守軍,提都不提援軍,遼景宗是否過于拔棍無情?
![]()
遼景宗
其實并不是遼景宗有功不賞,恰恰相反,這反而說明了遼景宗賞罰分明!原因很簡單,就是留下來堅守城池、沒有投降或者逃跑的守軍,確實是有功的,而援軍沒有功,或者援軍的戰功被無限吹大了!
《遼史·孫延壽傳》就證實了這一點:“宋人攻南京,諸將既成列,延壽獨奮擊陣前,敵遂大潰。以功遙授保大軍節度使。”
![]()
《遼史·孫延壽傳》
“諸將既成列”,指的是諸將“成列而不戰”,只有孫延壽獨自奮戰在陣前,所以他戰后以功遙授保大軍節度使。
這也可以和遼景宗只嘉獎守城班子相佐證,也就是耶律休哥等人的功績被吹大了,這幫契丹將領畏戰不前,表現不如孫延壽這個漢人,甚至就是他們的觀望不前,才使得幽州城岌岌可危,差點易主!
而相對于遼軍的有功不賞,宋軍則是有過不罰。
如果真如《遼史》里描繪的高梁河之戰,宋軍打了如此大的敗仗,宋太宗被敵軍射了兩箭差點死在戰場上,最后狼狽地偷了一輛驢車才逃回來,那么事后宋太宗必然要大規模懲處參戰將領。
結果呢?高梁河之戰后,只有石守信、史珪、劉遇三人被象征性的罰俸祿或者降一級。其他主要北伐的參戰將領,比如崔彥進、曹翰、宋偓、孟元喆、潘美等人,沒有任何懲罰。
![]()
《宋史》
不懲罰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宋朝這些將領并沒有打敗仗,或者敗仗并不是《遼史》中所描繪的那樣一敗涂地。
遼軍有功不賞,宋軍有過不罰,相互證明了一點,就是《遼史》里所描繪的高梁河之戰,顯然不是真實的歷史!
那么問題來了,契丹諸將為什么“成列而不戰”呢?為什么不敢和宋軍正面硬碰硬呢?我們下期繼續分析!
歡迎關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原創文章和視頻!
版權聲明:本文及相關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發分享點贊評論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