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自:王立群 《歷史從未走遠》
![]()
建隆二年(961)七月,一天晚朝結束后,大宋的開國之君趙匡胤請客,與石守信、王審琦等一幫老朋友喝酒聊天。
待酒酣耳熱之后,他命令侍從退下,對這些禁軍宿將發表感言:“沒有你們,就沒有我老趙的今天,我是天天念叨你們的功德啊!但做天子也太艱難了,還不如當節度使快活,所以最近比較煩,長年累月也不敢睡上一個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有點兒恍惚了,有點兒蒙了,當皇帝竟然還不如當節度使快樂,那為什么還處心積慮要做皇帝呢?
![]()
趙匡胤說:“這個還想不明白?天子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坐呢?”石守信等人一聽,話中有話,一下子酒醒了大半,都連忙叩頭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懷異心!”
趙匡胤說:“我清楚你們是沒有異心,但你們手下的人要貪圖富貴怎么辦?一旦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即使你們不想干,也辦不到啊!”宿將們知道受到了猜疑,弄不好就招來殺身之禍,趕緊頻頻磕頭,痛哭流涕地說:“我們這些人都是豬腦子,懇請陛下可憐,給我們指條生路吧。”
趙匡胤看時機差不多了,趁機開導道:“人生在世,就如白駒過隙,追求富貴的人,也就是想多積攢點兒金銀財寶,自個兒好好享樂,讓子孫也不再貧乏。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藩鎮,買塊好地,買個好房,為子孫留下永久的產業;再多收些歌兒舞女,每天喝喝酒,聽聽歌,看看美女,樂呵樂呵,以終天年。我與你們互為婚姻,君臣之間,用不著相互猜疑,上下和諧,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
眾將領聽趙匡胤說得如此清楚明白,立刻叩頭拜謝說:“陛下為我們想得太周到了,真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都上書稱病,言辭懇切,請求朝廷解除他們的兵權。太祖一概允準,讓他們出鎮地方為節度使,除天平節度使石守信還名義上保留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的空名外,其他宿將的禁軍職務都被廢除了。到建隆三年(962),石守信的虛名也被剝奪了,從此,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這一職位也就空缺了。
趙匡胤是個言而有信的人,所以不久之后,他又與這些將軍結為兒女親家,互通婚姻,他的長女昭慶公主下嫁王審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慶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趙光美還娶了張令鐸的女兒為夫人。
這就是北宋初年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
這件事看起來很輕松,把幾個人聚在一起,喝了幾碗酒,吃了一頓飯,聊了一會兒天,就把問題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很好。問題是,吃頓飯就能解決軍權的問題嗎?如果這么簡單,五代之時的哪位開國之君不想解除手下大將的兵權呢?
大權在握的禁軍將領、大宋的開國元勛就那么愿意交出軍權嗎?實際上,這是君主和將領兩者地位、實力、智力等方面暗地較量的結果。
![]()
第一,從趙匡胤來說,建國以來的眾多措施已形成眾星拱月的勢頭。
五代君主建國之初,未嘗不想大權獨握,但都未能夢想成真,最終都是打下了江山給了別人。趙匡胤之所以能實現獨攬大權之勢,在于他有高于五代亡國之君之處,那就是他的果敢、決斷及實力擴充。清朝乾隆皇帝對“杯酒釋兵權”曾經有過如下評價:歷來誦讀史書的人大都認為宋太祖在宴飲之間輕松地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在不知不覺間,不聲不響地使天下歸于安定,這實在是鄙陋淺見。石守信等數位禁軍首領如果不是受制于宋太祖,又怎能靠幾句客氣話、知心話、暗帶威脅的話就放棄了自己所掌握的軍權?當時宋太祖比這些禁軍將領更加機智勇武,有信心、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處理事情,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石守信等人接受命令還來不及,又怎么敢有不同意見?
修史的人沒有遠見卓識,只是在宴飲這一移權方式上不斷來炫耀其中的奇異之處,而不是從宋太祖本身的英勇決斷處入手,甚為可笑!乾隆做皇帝六十載,對于君臣之間的微妙關系自然比一般文人要深刻得多,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杯酒釋兵權”和平表層下涌動的權力爭斗。趙匡胤之所以能以宴飲的方式實現權力轉移,最為關鍵的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主動權,在雙方的角逐比量中,人單勢不弱。
![]()
第二,趙匡胤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采取了一個循序漸進、各個擊破的步驟。這個步驟顯然是有意安排的,并且意味深長,足見趙匡胤的政治手腕。
第一步,在建隆二年(961)的閏三月,先解除慕容延釗、韓令坤的禁軍領導職務。當時他們二人一個是殿前司的最高領導殿前都點檢,一個是侍衛司的最高領導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為什么先從他們下手呢?因為這兩個人雖然名義上是禁軍的最高將領,但卻一直駐守地方,對禁軍其實并沒有足夠的掌控力,最多算是個兼職。既然只是一個名譽,解除這個名譽對他們來說也沒啥了不起的。因此,從他們開始比較穩妥。
第二步就是解除“杯酒釋兵權”事件中的四位禁軍將領的軍權,對他們而言,一把手都被罷免了,他們這些二把手、三把手再被罷免,在心理上也不會有多少不平衡,何況趙匡胤還有不少優惠條件在等著他們呢!
第三步,收尾。免除包括太祖親弟趙光義在內的幾位高級禁軍將帥的職務,只留下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韓重赟繼續在禁軍中,但從侍衛司改到了殿前司,改任殿前都指揮使。
![]()
趙匡胤與禁軍將領的博弈,前后持續了四個多月的時間,最后以絕對優勢勝出,“杯酒釋兵權”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場景而已。
想想此前的五代時期,五十三年時間換了八姓十三位皇帝。難道這些皇帝不想長期在位嗎?為什么他們不能將手握重兵的將軍們召集起來吃頓飯,讓這些藩鎮交出兵權?道理很簡單,五代的皇帝不具備這個實力。在皇帝與各路軍閥的博弈中,皇帝不具備震懾藩鎮的實力。如果此時想通過吃頓飯解決軍權的問題,無疑是讓政變提前發生。
政治斗爭的結果從來都是各方相互博弈、相互角逐的結果。因此,貌似平穩的權力交接,其實是各方實力與智慧博弈的結果。只是這種博弈有時在桌面上,有時在桌面下;這種博弈有時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看得明白,有時大家看不到,看到了也不明白個中玄機罷了。
結果既然是多方多次博弈的結果,面對結果應當十分冷靜。人生并不是每一次結果都符合自己的利益,面對不符合自己利益的結果應當理智對待。因為這不是個人力量當時能夠解決的,既然如此,接受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一時的接受并不意味著永遠接受。當個人力量足夠強大時,新一輪的較量與博弈也就加速了,改變結果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