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萌萌
一段時間以來,德國政界一些人在涉華議題上表現強硬,但德國經貿領域的態度卻大不相同。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德國與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1634億歐元,中國重新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顯然,德國經濟界并未有效執行德國政界某些人強調的所謂對華“去風險”議程。德國政界與經濟界對華認知不同,其背后既有經濟原因,也有地緣政治因素。
中德兩國經貿往來密切,經濟利益早已深度捆綁。經過多年深耕,德國企業在中國開發出較為成熟的市場且擁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其企業利益與中國密切相關,因此德國商界是支持實施“務實性”對華政策的主力軍。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4/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92%的受訪德企表示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沒有離開中國的計劃。在默茨就任德國總理之前,在華德國企業多名經理人就已聯合匿名致信聯邦政府,提出“去風險”不能導致“在華投入減少”。另外,為確保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競爭力,他們還要求德國政府為在華德企提供更多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商界支持通過建設性對話提升在華業務。近年來,保持企業競爭力成為德國企業投資中國的主要動因。中國德國商會的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德國企業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與此同時,德國企業呼吁聯邦政府主動與中國開展對話,支持其在華業務發展。這和部分德國與歐盟政客對華帶有意識形態偏見與“泛安全化”立場的表態形成鮮明對比。
德國政經兩界在對華態度上的主要分歧在于,德國商界主要訴求是降低“商業地緣政治化”風險,而非所謂“對華依賴”的風險。中美貿易摩擦、美國關稅政策以及部分歐盟成員國對華動作對德國企業造成沖擊。例如,中國德國商會2025年5月的民調顯示,隨著中美經貿爭端升級,在華德國企業經濟前景預期下滑,75%的在華德企預期將受到美國對華關稅沖擊,57%德企預期將受到中國反制措施的影響;近期發生的安世半導體事件波及德國汽車制造商,芯片短缺造成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工廠可能被迫暫停生產高爾夫等暢銷車型。在此背景下,在華德企對“商業地緣政治化”與中美戰略競爭的焦慮高于對華市場依賴的風險擔憂,他們期待中美雙方能夠通過理性對話緩解矛盾。
此外,德企難以承受“去風險”的根本原因在于害怕失去競爭力。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德國成為歐盟內對烏克蘭援助最多的國家。至2025年8月底,德國對烏軍事援助已超過224億歐元,但德國財政狀況已經非常緊張,且經濟總體仍沒有太大起色。德國聯邦統計局10月30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德國第三季度經濟表現低迷,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零增長。此外,德國經濟還面臨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工業能源價格高漲導致企業外遷、企業行政成本負擔過高、數字化程度與初創企業競爭力落后、核心產業面臨綠色轉型壓力等問題。在這種困難狀況下,德政界某些人出于“泛安全化”思維執著于對華“去風險”,無疑將使德企業界面臨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可能增加德國跨國企業運營成本,使其在中國乃至亞洲市場喪失企業競爭力。有鑒于此,德國在華企業對于政界的“去風險”政策三心二意,大多通過“本地化”生產與研發措施予以回應,確保企業利潤。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通電話時表示,中德作為兩個大國和重要經濟體,保持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符合雙方利益和各方期待,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
?德國經濟的現實需求和中德經貿的緊密聯系都已證明,“去風險”并非可行的路徑。德國實施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不僅將有利于德企穩健發展,也將為中德關系乃至中歐關系的穩定注入新的動力。(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