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云南南部的一個邊陲小城,常住人口僅10余萬人,因183公里邊境線串聯起我國與老撾、越南三國,素有“一城連三國”之稱。近日,2025年中老越三國跨境重點傳染病聯合應急演練在這里舉行。面對跨境傳染病防控的考題,三個國家的241名衛生應急人員齊聚江城,首次開展跨境傳染病全流程、全鏈條、全要素聯合應急演練,探索多國協同守護邊境公共衛生安全的答案。
![]()
![]()
選擇
云南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長宋志忠介紹,江城縣有1個國家一類口岸(勐康口岸)和3個邊境通道,三國人員往來頻繁。江城縣因“一城連三國”的地理之便,成為絕佳的傳染病跨境傳播防控天然演練場。
宋志忠表示,此次演練聚焦“檢驗和錘煉應急隊伍協同作戰能力、健全區域疫情應對機制,全面提升三國邊境地區跨境重點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能力”的核心目標。作為中老越三國首次聯合開展的跨境傳染病全流程、全鏈條、全要素應急演練,它既是對三國共同應對邊境新發突發疫情處置能力的實戰檢驗,更是對建立健全邊境地區公共衛生安全長效機制的積極探索。
在演練腳本的擬定中,首要的一個問題是選擇哪種傳染病作為演練的“假想敵”。“我們選擇了尼帕病毒病。”此次演練專家組組長、云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趙世文說,尼帕病毒是以核糖核酸為遺傳物質的一類病毒,隸屬亨尼帕病毒屬,其自然宿主為果蝠,可通過動物傳人或人際接觸傳播,引發嚴重呼吸道疾病和腦炎,致死率高達40%~75%。1998年,該病毒首次在馬來西亞的養豬場被發現,造成265人感染、105人死亡。此后,印度、孟加拉國也多次出現小規模疫情。
“尼帕病毒病曾在東南亞國家現身,風險近在眼前。中國、老撾、越南此前均無本土病例,選擇以其為‘靶’開展演練,能更精準地檢驗三國應對未知跨境傳染病威脅的能力。”趙世文說。
這一選擇也得到了參與演練觀摩的越南衛生部中央衛生和流行病學研究院專員丁德善的認可。他坦言,盡管越南目前尚無尼帕病毒病記錄,但三國接壤地區人員往來密切,病毒輸入風險客觀存在。越南已主動開展培訓,提升邊境衛生檢疫監測能力,并向入境旅客開展宣傳教育。
實戰
此次演練以中老越三國邊境地區發生急性新發傳染病疫情為模擬場景,分為實戰演練、靜態展示、交流研討等環節。其中,實戰演練包括疫情發現與報告、流行病學調查、風險評估、標本采集及檢測、現場消殺、響應終止等處置流程。
演練腳本是,在三國交界地區發生1例以發熱、頭痛、意識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原因不明傳染病病例。患者李某因“發熱伴咳嗽、頭痛”到江城縣勐烈鎮衛生院就診。血常規結果顯示,白細胞總數偏低、淋巴細胞減少;新冠、瘧疾、登革熱抗原均為陰性。對癥處理后,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
趙世文說,這一環節重點檢驗的要點包括:醫院是否嚴格落實預檢分診制度;發熱患者就診流程是否規范;病史問詢是否涉及重要風險因素,如聚集性發病、外出史、職業、可疑病例接觸史、野生動物接觸史等。
按照腳本,江城縣疾控中心立即派出流調隊員赴醫院對李某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并采集其鼻咽拭子樣本,同時在江城縣疾控中心、普洱市疾控中心開展平行檢測。經調查,李某發病前長期在三國交界地區的某養殖基地從事生豬養殖工作,出現異常的豬圈主要由李某管理和打掃。流調人員對現場環境進行調查及采樣。中方流調人員對涉疫養殖基地周邊村寨進行全面調查,并對養殖戶豬圈進行采樣。
![]()
衛生應急人員為樣本檢測做準備
“上述情形對于早期發現疫情很關鍵。”趙世文說,因此特別關注其中的重點環節,比如,樣本采集過程中,患者鼻咽拭子采集是否規范,是否使用滅活管;采樣人員是否多點采集樣本,重點區域是否都采集到位,如豬躺臥或排泄區域、豬容易蹭到的圍欄處、食槽、糞便排污口等。
此次演練中,環境采樣、環境消毒,以及健康教育等環節由越南和老撾派出的相關技術人員負責。老撾豐沙里省醫院檢驗科醫生萬賽·因塔翁就是其中一員。他告訴記者,其所在的老撾豐沙里省與中國云南省接壤,因此他也曾參與跨境傳染病處置工作。這次演練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環境采樣環節,中方提供的技術操作規范不僅合乎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且可操作性很強。“對我們極具借鑒意義。”萬賽·因塔翁說。
聯動
跨境傳染病聯防聯控,國家間的聯動協同是關鍵,這也是此次演練的重點之一。為此,此次演練專門設置了“啟動三國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聯席會議”等環節。
演練模擬世衛組織通報中國近期出現尼帕病毒病例,且均與中老越三國交界地區相關聯,依據《中老越三國傳染病跨境傳播聯防聯控備忘錄》,中國隨即邀請老撾、越南派出衛生官員及專家赴江城縣召開疫情聯防聯控聯席會議,啟動三國聯防聯控機制。
“召開三國聯席會議,首先要面臨的難點是語言不通。”趙世文說,傳染病防控工作涉及很多專業術語,翻譯人員未必都能掌握,加之老撾語和越南語都屬于小語種,相關人才并不多。從這次演練來看,未來有必要培養一些復合型專業人才,比如從疾控機構等篩選部分業務骨干進行小語種培訓,特別是培訓越南語、老撾語等與我國接壤的或是往來頻繁的國家的語言。
除了語言障礙,不同國家均是基于本國法律法規開展傳染病防控,因此,在面對跨境傳染病防控時,各國在尊重對方法律法規的同時,如何協同處置突發疫情,也是聯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多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自2005年起,在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框架下,我國建立健全了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跨境聯防聯控合作機制。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中老越三國緊密協作,已共同設立國家聯絡辦公室、跨境監測點和聯合工作站,共商共享共防的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老越三國在邊境地區傳染病監測預警、人員培訓、疫情處置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趙世文表示,從演練效果看,各方在上述機制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進了相互了解,取得了共識。“這一點很重要。比如,面對突發事件,我們和對方如何對接聯絡,這些現實問題通過這次演練都予以了解決。”趙世文說。
老撾衛生部疾控司相關負責人瑪麗婉·翁班揚對此也很認可。她告訴記者,在此次應急處置中,三國并肩作戰,不僅在技術方案上凝聚了共識,更在現場工作中增進了了解、信任與默契,聯合處置能力顯著提升。未來,中老越三國可建立專家與技術資源的常態交流與儲備庫,定期開展跨境應急演練,磨合隊伍,確保在下一場危機來臨前,三國已構筑起堅實的區域公共衛生屏障。
“我們也有很多收獲。”丁德善認為,未來應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中老越三國特別是邊境地區的疫情信息共享與傳染病跨境聯防聯控合作機制,以共同提升區域公共衛生安全韌性與危機應對能力。通過此次演練,參與成員的協同監測、采樣、環境處置等能力,以及針對群眾的健康教育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展示
實戰演練后的靜態展示環節,集中展示了中國疾控中心、云南省疾控中心承建的2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云南)和云南省鼠疫快速反應隊在隊伍建設、裝備配備和能力素質等方面的最新建設成果。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實驗室管理辦公室主任王衍海指著一個約占地10平方米的白色移動負壓帳篷實驗室說:“它由緩沖間、核心區、空氣過濾系統、負壓指示器、廢棄物處置裝置5個功能單元構成,日最大檢測樣本量可達6000份,完全能滿足特殊場景下的應急檢測需求。”
![]()
衛生應急人員使用移動負壓帳篷實驗室處理疑似高致病性樣本
王衍海介紹,這款實驗室的設計全程圍繞“安全檢測、杜絕污染”展開:緩沖間可提供臨時氣壓緩沖,配備雙向擺動門方便進出,人員進入時,過濾系統會自動開啟60秒高速氣流模式,將換氣等待時間壓縮至10秒,確保核心區負壓始終均勻,高速模式還可手動控制,靈活性極強。此外,帳篷具備快速部署、高效過濾與負壓防護能力,在里面可開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隔離、樣本檢測及應急防疫工作。“所有設備均為國產設備。實驗室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還參與過幾地疫情的現場應急檢測,是現場檢測的‘移動安全堡壘’。”王衍海說。
云南省疾控中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中心主任何繼波則展示了該省衛生應急先遣隊的“隨身裝備”:每套裝備集成在登山包內,重約23公斤,分為個人物資與隊伍物資。個人物資共有62種,涵蓋背囊、服裝、食品、宿營、攜行類物品;隊伍物資共有43種,包含后勤保障設備、專業設備、通信類設備,其中包括水質快速檢測儀、流行病學調查終端、衛星電話、災情勘察無人機、標本轉運無人機等“硬核裝備”。這些裝備專為應對自然災害后的斷水、斷電、斷網場景設計。
![]()
衛生應急人員用無人機運送藥品等物資
何繼波介紹,2018年10月,云南省依托已建成的2支國家級衛生應急隊伍,優中選優組建了云南省國家衛生應急隊先遣隊,建制為20人,每個崗位按A/B角配置隊員。先遣隊是2支國家衛生應急隊伍的精英小分隊,旨在打造云南省國家衛生應急隊的尖刀部隊,以應對極端條件下國內外自然災害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和處置任務。在交通、通信、電力等中斷,車載化、帳篷化衛生應急隊伍無法到達現場的情況下,先遣隊通過直升機投送、徒步穿越等方式第一時間到達災區,執行災后衛生需求快速評估、快速風險評估等衛生應急任務。隊伍配備的輕量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個人攜行裝備,可保障隊員實現自我野外生存至少72小時。
“先遣隊目前每周都開展體能訓練。2支國家衛生應急隊曾參與云南彝良地震、魯甸地震、漾濞地震和尼泊爾地震、緬甸地震等國內外重大自然災害救援,以及新冠病毒感染、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疫情處置,是我國唯一兩次代表國家赴國外參與地震國際救援的衛生防疫隊伍。”何繼波說,今年3月28日緬甸7.9級大地震發生后,云南省疾控中心先遣隊在震后18小時即抵達緬甸,成為首支到達當地的國際救援隊。
在參觀了中方展示的應急設備后,丁德善連連點頭稱贊。他告訴記者,對中國同行配備現代化技術設備,特別是將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演練的所有環節印象極為深刻,這一點正是此次演練取得成功的關鍵。他表示,越南希望向中方學習,通過制定計劃,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信息收集和流行病學調查,提升采樣技術及樣本運輸設備水平;通過信息共享等舉措,提高國內傳染病總體監測與應對能力,特別是跨境傳播傳染病的應對能力。
“中國的裝備設備不僅物美價廉,更重要的是全部實現了國產化。”瑪麗婉·翁班揚表示,希望未來老撾能購置中國制造的應急裝備。
短評
讓演練以實戰為落腳點
在云南江城“一城連三國”的地理坐標上,這場以尼帕病毒病為“假想敵”的中老越三國跨境重點傳染病聯合應急演練,帶來諸多啟示。此次演練在實戰檢驗公共衛生應急能力的同時,更折射出全球化時代跨境傳染病聯防聯控的必然選擇——唯有構建“共商共享共防”的協作機制,才能筑牢區域公共衛生安全屏障。
立足“實戰性”與“前瞻性”的精準結合,此次演練選擇致死率達40%~75%且曾在東南亞現身的尼帕病毒病作為模擬對象,既直面了邊境地區潛在的傳染病威脅,又針對三國均無本土病例的現狀提前打磨應對未知風險的能力。從醫院預檢分診的規范流程,到養殖基地重點區域的環境采樣,再到縣、市兩級疾控機構的平行檢測,每個環節都緊扣“早發現、早處置”的關鍵動作,達到讓演練以實戰為落腳點的目的。
此次演練有助于破解跨境傳染病聯防聯控的難題。語言障礙曾是三國聯防聯控的“第一道坎”。翻譯人員參與此次演練,為后續“小語種+疾控”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提示填補復合型人才缺口的重要性。各國法律法規差異下的協同處置,在《中老越三國傳染病跨境傳播聯防聯控備忘錄》框架下找到平衡點。這種“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協作中解決問題”的模式,讓聯防聯控機制更具活力。
中方展示的國產應急裝備,是區域傳染病聯防聯控合作的“硬支撐”,成為此次演練的一個亮點。日檢測量達6000份的移動負壓帳篷實驗室、能應對斷水斷電斷交通的先遣隊裝備……這些裝備不僅展現了我國公共衛生技術的硬實力,更以“物美價廉、全面國產”的特點,讓技術共享成為深化合作的紐帶,為老撾、越南等國提升傳染病防控能力提供了更多選擇。
中老越三國開展此次演練的探索證明,只有以機制為基、以技術為橋、以協作為魂,才能構建起堅固的邊境公共衛生安全防線。此次演練的成果,不僅是241名參與者交出的“實戰答卷”,也為未來區域傳染病聯防聯控合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
![]()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張磊 特約記者 李歆垚 通訊員 商開世 孫浚瑋
圖:黃興能
編輯:于洋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